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的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农业和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 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 当(秦少伟,1997)。②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由于受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

产业,要用技术和现代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农业“化”到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的总和”(张慎,1996)。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 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 1997)。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2)

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的并不多见。实际上,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基础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以上的可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计划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因此,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二、 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 钧,1997)。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一(农机工业)一农业”。产业间的全部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的急待加强(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农业和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化管理,组建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ktl3e5zq0zn011oo6h6et871df8g0196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