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阅读:从传统语文课堂中突围
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几年了,反而走入了更深的死胡同。教材的陈旧、固化,教学思维的僵化,学习的应试化,让语文和“工具性和人文性”渐行渐远。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走出教材的有限世界,让学生能够自由阅读古今中外的精神财富,了解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才能让中学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改革十几年以来,中学语文的变化大都是在课堂的精耕细作上下功夫,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希望在短短的四十几分钟课堂要效率。无论是让教师挖空心思优化课堂设计,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都希望通过精耕细作,甚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老师教的和学生学习的对象都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本来是园丁的老师现在成了一个贪婪的农夫,他在不断地向他耕耘的教材和学生要成绩。可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修养真的是通过学习一篇一篇的课文来提高的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真的具有吸引一个人喜欢上语言文字,并得以提高这个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功能么?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五本,选修三到五本。计算一下各类文体的课文的数量:现代诗歌,4首;古代诗词必修22首,再加选上修课本的,也超不过60首;小说两个单元,6篇;现代各类散文,15篇;科普文章,6篇;文言文17篇,加上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赏析》和《先秦诸子选读》,在各类文体中算是比重最大的。这就是高中三年,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正式的阅读量。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内容么。可是,大家都知道,那些内容常常因为考试很少涉及,常常成为可教不可教的部分。课外阅读,不可考察,所以也不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任务。在高中三年,学生除了学习这些可数的清除的课文之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做各个出版社“精心”编制的资料了,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那也是三百首啊!把上面的数目全部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三百吧。再把初中三年学的语文课本都算上,可能也没有300篇呢!我们的语文教材,不仅篇目有限,内容也常常是陈旧固化,十几年都不变,更不用说与时俱进,用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了。放眼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浩瀚如海,可是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知识的黄金年龄里能够在学校涉猎的部分,真是屈指可数,更何况他们连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都没有。在这样语文学习环境下,不仅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不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都会和社会现实相脱节,教师也会很快变成闭门造车的教书匠。
长此以往,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只会做题考试。学校,已经不是青年人读书的地方了。
中学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人说,学生学习语文课本不也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么?可是我们为何不在大量的自由阅读中提高呢?学习语言又不是学习开车,没有驾照不准上路。语言能力是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提高的。并且,人们在阅读中,能够引起精神的愉悦是第一位的。不难想象,我们正在阅读一篇好文章,可是,还没等我们读完,就瞥见到文章末尾有“根据课文内容,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完全被做题毁了的时候,不知道通过“被做题”提高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们学习第二语言。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国民语文素养逐渐下降的最根深蒂固的原因。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民族,何谈提高国民素养,何谈创新能力!我们在羡慕犹太人有年平均64本书的阅读量的时候,必须反思自己的学校教育。
人们都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中也的阅读必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才是会有意义的阅读。翻开我国的教育学著作很容易就能看到“教育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的理论口号,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何越来越在教材设置的有限世界里彳亍前行?不要抱怨学生不热爱语文,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从来就没有让学生自由阅读过他们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文字。长期以来,被迫的阅读耗尽了学生对阅读仅存的兴趣。
穷则思变。首先只有对语文学习的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合理得改变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语言学习中自由阅读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史蒂芬·克拉生的《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通过详细的调查数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在一对一的比较中,阅读总是比直接教学更有效。其他研究也证实直接教学的效果有限,甚至无效。阅读对于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词汇、语法和拼写能力相当有力。此外,有证据显示阅读还能使人愉快,提升认知发展,以及降低写作恐惧。①
我们一直假设必须先熟悉语文的“技能”,然后才能将这些技能应用到阅读与写作。但这并不是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为了有意义的东西阅读。阅读与我们有关的东西,才是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原因。②
在提升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中,他的研究也改变了我们很多传统的看法,如他的研究显示学生看漫画书、青少年浪漫文学、杂志,甚至适当的看电视,都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深圳的吴泓工作室在中学尝试“专题阅读”教学十余年,杭州的郭初阳开办的“越读馆”也在提倡“有趣、有料、有种”的阅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言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
总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输入与输出的练习上,而忽视了只要人带着自己的兴趣主动去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语言能力自会提高的自然规律,反而大大束缚了人的主动性。
这让我想起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水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主自由阅读就是语文学习的“活水”,只有在自主选择的有意义阅读中,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让语文学习可持续发展下去。这样以来,读书应该是在学校就能够进行的事,又不仅仅是在学校就可以结束的事。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的时候,才能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注释:
① 【美】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新疆青少
年出版社,2012年1月版,37页。
② 【美】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新疆青少
年出版社,2012年1月版,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