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本概念: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学等。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 3R原则的要点。

实验动物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主要的实验动物法规条例。 实验动物学发展的突破性进展。(一)三大突破性进展:无菌豚鼠培育成功(Nuttal and Thier-felder,1885,微生物控制);DBA纯系小鼠培育成功(Little,1909,遗传控制);免疫缺陷型动物培育成功(Flanagan,1966,动物模型) 我国现行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基本概念: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诱发性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 诱发性动物模型制作的条件 各论

小鼠、大鼠等常用实验动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小鼠、大鼠等常用实验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举例说明小鼠、大鼠等常用实验动物的应用 1. 实验动物标准化内容及意义

1)遗传学质量控制(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及基因突变动物的培育、特性及其应用) 2)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普通、清洁、SPF及无菌动物的培育、特性及其应用) 3)环境控制(开放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及各类系统不同的环境控制标准) 4)营养控制(需要、标准、配方、质量控制) 5)饲养管理(繁育、生产、标准化、法规化管理)

对实验动物从微生物质量和遗传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繁殖、生产条件、实验动物质量(微生物质量及遗传学)和动物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并对应三种合格证。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四个基本条件:Animal,Equipment,Information,Reagent ,简称AEIR四要素。实验动物质量往往成为制约性要素,影响实验的质量和水平。使用标准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保证医学生物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1、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的保证;2动物生产和繁殖的保证;3实验结果准确性、规律性、重复性的保证。

2.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哪几级?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类:

四级动物: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内不携带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特点: 1微生物: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细菌、真菌、原虫、内外寄生虫。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无菌的动物。

2形态学:消化系统:(1)盲肠肥大;(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3)肝脏变小;循环系统:(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免疫系统:(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

3生理学:免疫功能:(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 生长率:(1)不同种属不同;(2)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3)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4)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

生殖:(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

代谢和营养: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抗辐射能力: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

普通动物。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特点:1微生物特点: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2来源: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3饲养管理: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4GN动物:是动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复合体。肠道存在能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菌,不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生活力、抵抗力明显增强,易于饲养。

三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指不携带特定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但带有未知的微生物群的动物。

特点:1微生物特点: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小鼠病原菌应排除16种,病毒11种;大鼠病原菌应排除16种,病毒7种。

2.来源: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4.与悉生动物比较 相同点:

体内无病原微生物,实验结果准确可靠。2)带有非致病的其他微生物。 不同点:

悉生动物带有的微生物是已知的,SPF动物所带微生物情况不清楚。 2)悉生动物饲养在隔离环境中,SPF动物饲养在屏障环境内。

二级动物: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

特点:1微生物特点: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无病变。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可检测出一定滴度的抗体。小鼠病原菌应排除10种,病毒5种;大鼠病原菌应排除10种,病毒2种。

2来源: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空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一级动物: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特点:1、微生物学特点: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是微生物控制要求最低。

2、饲养管理: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垫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3、生理学特点: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临床症状,脏器无眼观病灶。

3.什么叫SPF级动物?写出英文全称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

答: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指不携带特定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但带有未知的微生物群的动物。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血清、疫苗的制造:用无病的动物组织、脏器来生产各种疫苗和细菌病毒性诊断血清。 生物学鉴定;用于鉴定破伤风毒素、结核菌素、狂犬病疫苗等。 实验外科学的短期或长期研究:例如一些放射实验、烧伤实验等。 其他研究工作:如药理学、毒理学、肿瘤免疫学、传染病学等 。

4.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影响

答:寄生虫感染对实验的干扰: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表寄生虫对宿主的干扰;3对宿主产生机械损伤;4产生毒性作用

监测意义:1、保护人员健康;2、保证动物质量;3、确保动物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5 比较洁净动物和普通动物的特点

答:1洁净动物通常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系统设施内的动物,包括清洁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很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2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相比,在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主要脏器系数方面均产生一定变化。如清洁级大鼠与普通大鼠相比,白细胞较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胆固醇值较高;尿素氮、肌酐值比较低;空肠淋巴结、脾脏较轻;肺、肾组织形态比普通大鼠健康。

8.营养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指为满足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和繁殖所需的各种养分。具体地说,是指动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一部分是维持需要;另一部分是生产需要。因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及生长发育、妊娠、泌乳等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一、非营养研究时的影响。

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对动物麻醉反应的影响;饲料中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营养研究时的影响

1动物早期的营养状况对营养研究的影响;2动物实验时的营养对所研究营养问题的影响;3动物日粮对营养研究的影响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要

基本概念: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学等。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3R原则的要点。实验动物的作用与意义。我国主要的实验动物法规条例。实验动物学发展的突破性进展。(一)三大突破性进展:无菌豚鼠培育成功(NuttalandThier-felder,1885,微生物控制);DBA纯系小鼠培育成功(Little,1909,遗传控制);免疫缺陷型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ip76vvfy6tck09hlh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