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024高考地理主观题知识点归纳(31页)
微专题 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
【知识精析】
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 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
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二者的比较: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如土地承载力。
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计中往往用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警戒值。
一个地区的最少的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就是该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重点理解)
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在研究中,一般是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来衡量,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科技发展水平对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合理人口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数)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00亿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人,是8-9亿人。
三个名词的比较:
环境承载力:某一种生存类型的资源(如土地,淡水)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人口容量:某个地区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最少的(生存类型)资源来衡量。 合理人口容量:某个地区最适宜养活多少人,生活质量比较高。要比环境人口容量要小。
第三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①改变居住地;②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县级以上);③时间要达一年以上。 2. 迁移的类型: (1)国际人口迁移:
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向新大陆。 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定居减少。 (2)国内人口迁移:
预测2024高考地理主观题知识点归纳(31页)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