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术常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拉斐尔与《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建筑师。生于乌尔宾诺,其父也是画家。少时从翁勃利亚派画家彼鲁其诺学画。在佛罗伦萨时期吸取l5世纪绘画精华并吸收芬奇的技法,逐渐形成圆润柔和的风格。用世俗化的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所绘圣母抱耶稣像参考使用生活中母亲与幼儿的形象加以理想化。罗马时期(1508—1520)的主要作品是梵蒂冈教皇宫签字室中的四组壁画:《圣礼的争辩》(神学)、《雅典学派》(哲学)、《巴那斯山》(文艺)、《法律》。他运用历史画的方法处理这些抽象而矛盾的主题,反映了当时教会上层的要求。其他代表作有《西斯廷圣母》、《卡斯提利宾奈像》、《自画像》、《教皇利奥十世像》等。此外,还画有十余幅壁毯正稿和建筑设计图。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圣母画中最著名的一幅。它是一幅长达2.65米、宽近2米的布面油画,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类似祭坛画的圣母像。画面以帷幕初揭的形式展开,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从云端走向幕前,两边跪男女两圣徒,图的底部画两天使作顾盼状。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都在健美之中充满力量,既表现了母亲的幸福,也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因为圣母自天而降的神情,有献出爱子救世济民之意。这幅圣母像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很成功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特色,同时也是拉斐尔典范风格的完美代表,对以后的古典派和学院派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米勒与《拾穗者》

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生于农家。曾从德洛罗什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自学。l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如《拾穗者》、《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因而被称为农民画家。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拾穗者》是写实主义画家米勒创作于1857年的作品。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画面描绘了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在刚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背景是一个个高耸的麦垛和一辆满载的马车,远处是繁忙的麦场。这三个农妇皮肤黝黑,穿着破旧的衣服,由于正弯腰拾着麦穗而看不到面部表情,但她们的身体如雕塑般坚实有力。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温暖的金黄色调中。同时,单纯的构图,写实的笔法也与质朴的农民形象非常和谐。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农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这幅画初次展出时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有人认为,画家在这里是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是抗议者。《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资产阶级这种臆测虽然高估了米勒的觉悟,但它至少佐证了这幅画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罗丹与《思想者》

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十四岁随勒考克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一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l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官学派的抨击。包含l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却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一生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的

影响。

《思想者》是罗丹从但丁的《神曲》中汲取灵感,以《地狱篇》为题材所创作的l86个各式各样的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雕刻作品。这是为了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大门做的装饰浮雕。他坐在《地狱之门》的横楣中央,痛苦地弯着腰屈着膝,默默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悲剧。他右手托着下颏,前额和眉弓都十分突出,那深深凹陷的双目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而那紧紧收缩的小腿肌肉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将这种痛苦的情感更加有力地传达了出来。据说雕刻家用这个形象来象征《神曲》的作者但丁,体现了伟大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悲伤。雕刻家和诗人一样,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寓了极大的同情。《地狱之门》的一侧表现了人类的青春和恋人们的爱情,另一侧表现了地狱的悲惨和痛苦,“思想者”坐在上方,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沉入苦苦的冥想之中。罗丹从l880年起直到去世之前,一直在进行这项长期的创作——雕刻巨作《地狱之门》。

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俄国画家(1844一l 930)。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1844年7月24日生于乌克兰的丘古耶夫,l930年9月29日卒于库奥卡拉。l864年入皇家美术学院。1871年在学院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中获得金质大奖章。于此同时,开始构思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l873年,去法国进修,在那里他的油画技巧得到进一步提高,创作了《渔民的女孩》、《祈祷的犹太人》、《巴黎咖啡店》等作品。l876年回到俄国,创作《祭司长》、《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查波罗人写信给苏丹王》、《拒绝临刑前的忏悔》、《意外的归来》和《宣传者被捕》等。列宾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其中主要有.《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等。他还喜欢用一种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亲密的朋友。如《蜻蜓》、《休息》和《秋天的花束》等,是一种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列宾后期的作品,如《决斗》、《多么自由》、《果戈理焚稿》以及描写l905年革命事件的油画和铅笔速写稿《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l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已不能与早期作品相比,在绘画语言上已缺乏鲜明的表现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著名代表作品。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画面中绘画的ll个饱经风霜的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他们神情各异,但个个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反映了纤夫们即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作者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也作了很好的布局,使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矛盾,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莫奈与《日出.印象》

莫奈(1840—l926)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名称,就是当时批评家对他的《日出.印象》一画的嘲笑而来。莫奈开始跟从布丹学习,并接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之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曾长期探索光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出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换中抒发瞬问的感受。代表作品有《睡莲》、《鲁昂大教堂》、《勒?阿弗尔附近海滨的平台》、《帆船》、《伦敦风景》、《花园里的女人们》等。

《日出.印象》这幅绚烂缤纷,生动活跃的作品,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在晨曦的笼罩下,天空和海水都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海上和岸边的景物模糊不清:三只小船由近及远,似沉似现,海面平静,水浪轻摇,小船似乎在缓缓地前进,船上的人物依稀可见;远处的吊车、工厂的烟囱,隐隐约约,迷漫在雾气之中,融化在太阳初升时朦胧光色里,生动地表现了日出时的情景。作家把大自然的光线、空气带进

画面,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表现了画家的敏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高超技巧。

作品于1874年在印象派举行的第一次联展时展出,有一位评论家在看了画展后,写了一篇文章,借这幅画的题目大加嘲讽,说莫奈等画家是一群“印象主义者”。不料,“印象派”这个名称从此在画坛上确立,《日出.印象》成了这一画派的标志。

康定斯基

俄国画家(1866—1944)。抽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之----0生于莫斯科,主要美术活动在法国和德国。1910年开始创作纯抽象的作品,主张绘画应以抽象的点、线、面组成画面,用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需要”,追求绘画中的音乐性、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他的作品大多以“即兴”、“构图”等为题,并著有《关于艺术的精神》一书,其艺术论点对后来抽象主义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毕加索

西班牙画家(1881一l 973)。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出身于图画教师家庭,从母姓毕加索。曾在巴赛罗那和马德里的美术学院学画。1904年定居巴黎。l907年后,和画家布拉克一道作立体主义的绘画,主张画家的职责不是借助具体物象来反映现实,而是创造抽象的形来表现所谓科学的真实。采取同时从不同角度表现物象的画法,并用实物(如报纸、火柴盒等)贴在“画面”上,从形式上求奇异。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表达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的深切同情;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初,画风一度转入写实。l930年始,又明显地倾向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写讽刺诗《弗朗哥的梦想和谎言》并附有插图,还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是其代表作。1944年参加法国共产党。后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和平鸽》宣传画等。晚期制作了大量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成就。他的作品对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中主李景朝(943—961)为待诏。工画人物,善写神情意态,用笔圆劲,间有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后来受后主李煜之命,深夜来到中书侍郎韩熙载府中,暗自察看其夜宴情景,最后根据记忆画成这幅卓越的人物画。它由听琴、观舞、休憩、赏乐和调笑5个部分构成,用屏风的形式分隔开来,而主要人物的反复出现又使这5部分互有联系。这幅画真实地描绘出当时上层社会奢靡浮华的生活状况,同时,它又特别着意于对人物形象及神情的刻画,主人公韩熙载抑郁寡欢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这就使得这幅画超越了单一的人物情节描写而更接近肖像画的旨趣。

《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幼好读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赵佶朝(1100—1125)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舟车、市肆、桥梁、街衢、城郭,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清明上河图》卷,为其代表作。它以汴河为构图中心,对北宋晚期的都城生活作了详尽的描绘,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情风俗等,使我们今天可以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时的生活。

南宋四家

指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合称。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李唐,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宋徽宗时任画院待昭。在绘画上,李唐是宋代绘画史上的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善画山水、人物、禽兽、界画,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道。在布局上他改变了以往全景式山水的构图法,采取顶天立地的方式,突出描绘自然山水的一角。从此一变北宋山水画严谨的格局,而开南宋豪放简括的水墨山水画的新面貌。对稍晚于他的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的绘画创作影响很大。他的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刘松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绍熙(1190—1194)年间为画院待昭,宁宗(1195—1224)时因画《耕织图》进呈,得到赐金带的荣誉。他善画山水、人物,其艺术水平被誉为“院人中绝品”。其山水画中青绿者工细而有秀色,水墨者精细工致,山石用小斧劈皴,树多用夹叶,楼台建筑工细严整而不刻板,具有自己的独特的风貌。他的传世作品有《四景山水图》,全卷布置精严,笔苍墨润,设色典雅,代表了他的山水画的风格和成就,也是传世南宋山水画中难得的杰作。

马远,南宋画家。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移居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光宗、宁宗时期(1190—1224)画院待昭。他善画花鸟、人物,尤长于山水。其山水画多取材浙江一带山川景物,发展了李唐等人的笔墨雄强、沉郁劲健的水墨山水画特色。构图上,变唐、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山水重复的全景式构图,为取自然山水之一角,经过提取、加工、剪裁,突出自然山水的雄奇峭拔部分,并利用空白来衬托画中主体,给人以强烈印象。他的山水画在章法的剪裁,形象的概括及笔墨的提炼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画面优美简洁,富有诗意,把李唐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发展到了极为完美的地步。他的传世作品有《水图》、《踏歌图》、《雪图》、《寒江独钓图》等。

夏圭,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为宁宗时期(1195—1224)画院待昭,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他的山水画属于水墨苍劲一派,喜用秃笔,下笔较重,更显得老苍雄放。他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而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拖泥带水皴。他善于表现烟雨迷漾的江滨湖岸景色,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他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说,用寥寥几笔,表现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他的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观瀑图》等等,其中《山水十二景》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扬州八怪

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实际上不止八人,也有将高凤翰、边寿民、杨法、陈撰等列入者。 这派画家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取法于陈道复、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原蹊济(石涛)等人,能不拘前人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实情感;又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他们大胆豪放地运用笔墨,构图力追险绝,作品不但在清代画坛风格独特,而且对近、现代写意花卉画也有很大影响。

徐悲鸿

徐悲鸿(1895一l 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抗日战争期间,常常以自己的作品在

国外展览出售,得到的钱款用于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

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享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北京设置“画家徐悲鸿纪念馆”。 我:

《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完成于l 930年。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日:…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日:…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色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岭南画派

中国画流派。首创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和他们的艺术群体有相似的艺术主张,且都是五岭之南的广东人,因此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岭南画派”。他们在思想艺术上提倡融合西画以革新中国画,提倡艺术反映时代、唤醒民众、感化社会、陶冶性灵,强调写生,主张师法自然。在题材上以瓴毛走兽、花卉、山水为主。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西方的技法,大胆地运用色彩和水墨,特别是把豪放的笔墨与撞水撞粉的技法结合在一起,生发出画面的天光云色、月影风行的诗一般意境,其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

美术常识

拉斐尔与《西斯廷圣母》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画家、建筑师。生于乌尔宾诺,其父也是画家。少时从翁勃利亚派画家彼鲁其诺学画。在佛罗伦萨时期吸取l5世纪绘画精华并吸收芬奇的技法,逐渐形成圆润柔和的风格。用世俗化的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所绘圣母抱耶稣像参考使用生活中母亲与幼儿的形象加以理想化。罗马时期(1508—1520)的主要作品是梵蒂冈教皇宫签字室中的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guj4w8na3sk4u09qt56trx0171wu00ew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