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一)
策划人手记中国的经济学为什么难有真正的创新呢?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经济学者更急于学会20世纪“领先”的经济学术思想,却对之前的财富哲学思想没有深刻地理解。
诚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都是20世纪的新经济学,但是没有对财富思想和财富来源的深入理解,仅仅追逐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本身,结果会越追逐越迷茫,反而在发展中迷失了自我。在2006年12月《理论周刊》的岁末版上,我们特邀我国三位著名中老年经济金融学者宋养琰、邱兆祥、李晓西做客《圆桌对话》,就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践行阐述了他们独到的见解,读者反响强烈,并期待我们可以引领对这一世纪命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期我们特邀赵锡军、滕泰、丁志杰三位国内著名中青年经济金融学者做客《圆桌对话》,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本期我们还强化了对中国经济学家历史使命的探讨。
目前中国经济学为什么缺少原创思想?为什么有学者对“谁能把中国的经济和改革问题弄清楚,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法提出质疑?为什么对经济学的突破在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财富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研究,而中国经济学能否领先也在于这一领域?这些有意思的问题,读者在本期《圆桌对话》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主持人记者黄丽珠
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博士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师滕泰博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博士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共出版专着3部,主编教材4部,译着8部。在各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有两项成果分获“第五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论文二等奖”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第七届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 滕泰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宏观经济评论方面,《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全面觉醒》系列评论,提出了深度开放阶段宏观经济取向。在金融战略研究和预测方面,《汇率弹性不足将带来严重代价》等在金融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专着有《价值创造与证券公司的成长》;《新财富论》等。
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金融学会、中国投资学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发展金融理论、比较金融制度;专着《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和论文《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分获第十届和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素材,中国的经济金融理论研究正在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阶段。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学研究已经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势头,中国经济的增长引人注目,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一直保持相当的热度。今天,赵锡军、滕泰、丁志杰三位国内著名中青年经济金融学家应邀做客《圆桌对话》。他们对2006年以及以往我国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剖析与梳理,并对我国经济学及其理论的践行进行大胆的展望。 ■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记者: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系列方法论的经济学,并不是一个个可以套用的经验公式,目前中国经济学缺少原创思想。而工业化、城市化也只不过为中国经济学者提供了检验和学习的机会。所以,有人对“谁能把中国的经济和改革问题弄清楚,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法提出质疑,各位怎么看这些问题?2006年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又有哪些突破? 滕泰:经济学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财富思想的方法论,而不是一系列可以套用经验的公式和结论。可以举例来说明: 比如,中国的经济学者大部分都从教科书中知道欧洲曾经有重农主义思想,稍微详细一点的
教科书中提到法国学者魁奈是欧洲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魁奈的一篇长达数万字的关于农业耕作中到底是使用牛、还是使用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关于成本和效益、投入和产出、规模和效率、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土地产权制度的影响、价格与交换、土壤环境、产品效用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思想和方法论。所以,魁奈是有原创思想和现实分析能力的经济学家,而仅仅了解重农主义思想结论的经济学者都是经济学领域的“工匠”。 又比如,中国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告诉学生:提高利息率,居民就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利息率与储蓄正相关、与消费负相关、与投资负相关的一系列模型,并衍生出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和政策。可是在《国富论》中原本提供了两种可能的方式:利率的增加,有可能吸引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也可能吸引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储蓄的居民而言,如果利率增加,那么不仅当其利息收入增加,而且现有财产能够产生的未来利息收入也会增加——这就使他没有必要再把更多的钱储存起来以防未来,从而可以把更多的钱花在现在,结果利率的提高反而会增加消费。 如果每一个中国的经济学者都能够自己想到上述魁奈和亚当·斯密的分析方法,他们就没必要读原着;反之如果他们仅仅从教科书上学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和公式,然后教条式地去应用,那么,中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蹩脚经济学“工匠”,而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学。 有人说谁能把中国的经济和改革问题弄清楚,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判断在西方反映了对中国经济的无知,在中国反映了对经济学本身的无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哪儿都是一样的。经济运行本身可能会因为制度、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决不可能产生出独特的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 中国的经济只不过是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把西方国家几百年来走过的城市化、工业化道路、科技应用和产业升级结合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完成而已。由于每一个经济学的判断都依赖于特定的背景条件,因此,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的确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增加了难度,这恰恰需要中国有真正的经济学家,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特殊的经济学。
在以地球表层土壤为财富来源的农业时代,中西方没有什么经济学的差异。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学落后已经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事实。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改革开放,只是为中国的经济学者提供了绝好的分析研究对象,但是,中国的经济学不可能在这个时代领先、超越。经济科学下一个历史阶段的竞争,是在工业时代之后的新的时代——数字经济时代。 丁志杰:过去一年里中国经济学研究还是出现了一些良好的开端,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应用性增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中国经济学研究正在摈弃对西方经济研究的简单模仿移植,走向基于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很多需要研究的新特征、新问题,吸引了理论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从实际中寻找、发现问题,通过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出了一批根植于中国经济实践的很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 第二,规范性提高。随着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国经济学研究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在专业语言、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逐步和国际接轨,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中心正在回归中国。
第三,实用性增强。在经济特别是金融研究中,案例研究的兴起丰富了实证研究的内容,拓宽了实证研究的范围。案例研究实现了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互动结合,有关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用性大大增强。
当然,中国经济学研究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诸如:基础性研究和理论前沿研究还很缺乏;数据不完整和信息不透明制约了量化研究;大学、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实际部门的研究没能有机地融合,等等。
赵锡军:一般认为,经济学是关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学问。所谓的有效配置,通常是指基于经
济学上资源使用效率高低而言的配置。一般的理解是,当某一资源被投入到产出较大的使用目的时,比投入到产出较小的使用目的时所获得的效率要高,其配置也就更有效。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从单一资源投入到社会资源投入的问题;涉及到从产出的经济效用到社会效用的问题;涉及到从相对简单的文字表述到越来越复杂、精细的数量关系表述的问题。表明了经济学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理性到多重理性、局部理性乃至非理性的发展过程。而经济学所关注的每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经济领域所展现出来的问题。 ■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记者:回顾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引人注目,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仍然保持相当的热度;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稳定性的探讨,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效率、代价与约束条件的研究。对此,各位学者的观点是什么?
赵锡军:2006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2005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出口和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一直期待的消费则增长乏力,从而导致国内储蓄、消费与投资之间不均衡、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不均衡的内外不均衡的局面。而高储蓄与低消费的问题则成为内部不均衡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一国储蓄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收入水平提高的方式与速度、消费品的供求结构、金融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等。中国的高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快速不均衡提高、消费品供求结构不平衡、金融与投资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习惯偏向保守、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由内外不均衡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等因素有关。最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各地区、各部门的提高速度差异很大。少数富裕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大部分普通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定价机制和供给机制的变化,居民支出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支出的刚性增加了,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偏向保守,因此,收入中用于主动扩大消费的部分没有太大的增加,居民更多地将收入增加的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从消费品供求结构来看,处于转轨时期市场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某些产品供求紧张而另外一些产品则过剩,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一些购买力不得不推迟从而转为储蓄。 金融与投资市场不发达使得居民与企业的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富裕资金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进入生产领域,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钱存在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
最后,由于大量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货币投放,致使流动性泛滥,而投资渠道不畅又使得庞大的流动性淤积在银行体系,进一步推高了储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