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策略
作者:王丽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4期
王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借助阅读教学开展语言训练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
一、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受。”而感悟语言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阅读,在阅读中,学生感知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阅读文本、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相辅相成。而教材的选文具有很好的典范性,语言极其规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1.品味朗读,感悟语言的美妙。小学语文课文里,安排了一些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字清新,意境优美,语言文字在修辞、节奏、音韵上,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很值得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品味。
如,三年级课文《槐乡五月》,是著名作家尹黎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第一节描写了槐乡五月槐花盛开的美景。我在教这一节时,一句一句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一句一句地品味语言的美妙。
第一句“五月,洋槐开花了。”引导学生通过逗号的停顿朗读,读出“怀念”之意。第二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引导学生从“瑞雪初降”,感受槐花的色彩美、语言的修辞美;从“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感受槐花的繁盛美、语言的节奏美。第三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引导学生感悟出槐花的形态美、比喻和拟人的生动形象。第四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第五句“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第六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指导学生通过“香海”“浸”,领悟到槐花飘香的特点、夸张的生动准确。
接着又选择相应风格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轻声朗读,再次感悟语言中的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背一背,记忆感悟到的语言。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这样读书,既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又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妙、神韵,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些美妙的语言。
2.老师引读,感悟语言的形式美。引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完成读书任务。引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也会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感悟文段语言。
如五年级课文《黄山奇松》第二节对三大名松描写的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
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几句话着重写了三大奇松的动人姿态,运用了“实写+联想”的语言形式,把三大奇松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两个“如同”和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三大名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由三大名松的姿态产生的联想。为了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快速感悟出三大名松的姿态和作者的联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引读的形式。
师: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生: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生: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生: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这种引读的方式读书,学生快速地体会到:老师读的是描写三大名松姿态特点的句子,学生读的句子是通过姿态产生的联想。
于是,我接着提问:谁来说说三大名松的形态特点?三大名松“奇”在哪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由于选择了合适的读书方法,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随后,我又用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背诵,学生也很快地记住了这些优美的语句。
通过这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记忆和积累,同时,老师也起到了读书的示范作用。
二、再现语言
当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诗句充分说明了词汇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只有不断地再现语言,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学好精美的语言。再现语言主要是根据现成的材料进行复述,是一种定向的语言训练。再现语言一般采用复述课文、编课堂剧、讲故事、背诵课文等方法。
如六年级课文《爱之链》,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表现了人物友爱互助的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三人一组排练课堂剧,分别扮演乔依、老妇人、女店主。排练中,学生们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诠释着人物的内心、语言和神态,诠释着人物的肢体语言。孩子们兴趣盎然:人人参与,认真排练。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学生还积极准备了道具。这种熟读课文后的表演,其实就是语言再现,而这种富有戏剧性的语言再现的表演形式,必然的结果就是印象深刻。
这些再现语言的训练方式,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再现了文本语言,也积累了文本语言,能让全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实在在地施行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借助文本中典型的语言句式、课文插图、标点符号等教学资源,创设环境,对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训练。在语言训练中可以运用看图说话、续编写话、借鉴仿写等方法。
1.利用续写,训练语言。课文中的一个标点,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也许蕴含着文本的情感。课堂上,若能抓住文本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加以想象续编写话,可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五年级课文《莫高窟》一课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我在教这句话时,首先让学生读句子,以此理解飞天的姿态各异,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课本上没有讲到的姿态,最后再让学生抓住省略号想象续写飞天的其他姿态。
2.看图说话,训练语言。现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每课都配有插图。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积极而合理地运用插图,会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
如五年级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第4-8自然段描写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课文插图与这一部分描写相对应。我先组织学生看图、审图,同时根据课文与插图设计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3)取了木枷的林冲和洪教头是怎么比武的?(4)旁观者有什么反应?使学生对插图有一个较为清晰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学习人物的语言、比武的招式动作,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最后,再次回到插图上,进行看图说话。先依图说文,再依文说图,既能拓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借鉴模仿,训练语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过:“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构段方式、文章的写法,开展仿说仿写的语言训练活动。
模仿文句特点,训练语言。课文中出现的带有关联词语、含有修辞手法等特殊句式,都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训练。如,四年级课文《人类的“老师”》中的句子“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指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模仿说句子;六年级课文《草原》中的句子“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指导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一句话;六年级课文《明天,我们毕业》中的句子“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指导学生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话。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被字句、把字句、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的训练,在训练中丰富学生的语言。
模仿构段方式的特点,训练语言。构段方式有多种,小学课文里一般有总分、因果、转折、承接等构段方式,也能模仿训练。如,六年级课文《广玉兰》中的第三节,先总写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再具体写花开的四种形态,最后写一株广玉兰就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是典型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完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不同形态的菊花的图片,指导学生模仿总分总的写法,写了一段《美丽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