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教学的新探索
作者:邹小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20年第9期
邹小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实用性最强最明显的学科。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阅读,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还综合影响到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与运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传授语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一、科学的阅读目标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前提
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太多,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选拔,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流式的阅读难以提升语文水平,更难以应对高考广博的命题范围。基于此,教师要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字作品中梳理更为有价值的阅读方向与目标。特别是教材课文的阅读,在新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能清晰地筛选出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哪些是有疑难的。根据预习后的具体情况,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的阅读目标就更有针对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在预习的时候先解决字词及释义,了解文章的大意。在预习初读后能清楚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全文是以合欢树为线索,回忆母亲为我治疗时的奔波,同时写出了母亲对我理想的支持。母亲去世后她栽种的合欢树长成参天大树。事件不复杂,因此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就比较简单。基于本课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心情,我们可以将本文的阅读目标设置为对主题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这部分作为重点,让学生明白文章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这里的物就是合欢树。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借合欢树回忆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合欢树长成参天大树,表现合欢树生命力顽强外,表达了对生命的歌颂,在母亲的影响下,自己能够战胜病魔,获得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二、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保障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多年的学习经历使得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上同样的学,读同样的书,为什么有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就胜于其他同学呢?这与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分不开的,教给高中生适合自身的阅读方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提升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保障。
首先是阅读方法,平时我们用到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跳读等,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文章重要性决定的,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名家名篇是要精读的。其余的可以采用略读,跳读的方式。高中阶段要教给学生思维导图式阅读,因为高考越来越注重名篇的考查,再强大的记忆力不可能把名著读一遍就记住了。反复地阅读也不太实际,最好的办法就是思维导图式阅读,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长篇名著的内容梳理出来。刚开始进行思维导图式阅读学生可能不太适应,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入手。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初步阅读后给文章划分段落,把一到十二段的段意或重点内容归纳出来,方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随着对思维导图掌握的更加熟练后,可以制作更为细致的思维题。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将与人物有关的情节以树状图列出来,每件事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列出来。一目了然,方便记忆。
其次是阅读技巧,在长期的阅读中要形成个人的阅读技巧,盲目的阅读和无技巧的阅读不利于高中生阅读。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文眼和主旨句是非常重要的,文眼一定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主旨句必然是体现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对于名著而言,要迅速梳理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阅读目标。记住每一章节的目录标题,归纳出章节的重点内容,以笔记的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我们对整本书内容的掌握。很多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对内容获知甚少,这是没有形成整体框架导致的,在阅读时一定要有整体构架意识。就如同语文课本一样,共有多少单元,每个单元分别是那几课,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清楚这些内容,就能清晰地知道整本书的内容了。
三、小组合作式阅读,促进交流和知识的互补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时代我们的阅读越来越多样化,高中生既要保留传统阅读方式,也要能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多样阅读方式,以便于自己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小组是我们在学校经常使用的,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学习,老师常常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分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这种方式在阅读上也可以大胆地运用,既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相互监督,也能通过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间进行知识互补。
首先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例,让学生在阅读后说说个人的阅读体会,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不仅能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给其他同学启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赏析语言,领悟秋味”的环节,其目的就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感受作者语句。教学中我先从文章中的插图入手:文中的插图能让你感受到秋天的什么氛围?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悲凉、清静”等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能体现“悲凉、清静”的句子,进行个人赏析。可以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另一位同学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等第一位同学读完后,第二位同学根据自己画出的重点词句,提问第一位同学。可以是作者的写作角度,可以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象征意义。班级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此外是整本名著的阅读,不同的读者对名著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表现了读者的不同,对名著的解读也不同。多人同看一本名著,然后个人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交流,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方式。以《红楼梦》为例,老师将名著阅读的任务布置下去,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后,可以在班级进行一次《红楼梦》知识大比拼,每位同学将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与大家分享。通过活动可以看出学生对名著的关注点不同,这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也正好是对知识的互补,更有利于学生对整本名著的掌握。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式,以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为圆心,将整本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保证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四、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
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能够促进学生深层阅读。要想把内容掌握好,就得认真阅读,并根据内容的需要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真实再现文章中的环节。高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再创造性,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可以让他们有出色的表现的。以名著为例,一本名著的章节是很多的,调动班级全体同学的参与性,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章节或者情景作为舞台剧的表演内容在班级展示。为了让小组的表演更好,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地阅读相关的情节,并能揣摩人物的动作、心理等,这样就可以让阅读更有效,产生长久的记忆。比如在阅读完《水浒传》后,老师将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组表演一个片段,然后班级进行点评。
以舞台剧形式检测名著的阅读效果,还能激发学生自发地搜集相关资料,加深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学生会自发地观察相关的舞台剧和话剧,学习别人优秀的表演元素,会揣摩人物
的心理,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艺术等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五、线上线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有了更方便的阅读途径,也实现了每人轻松发布观点文字。不同的读者对名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高中生的这些见解有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老师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观点形成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观点,或者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己观点的讨论中,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当前有各种媒体发布平台,也可以申请班级的公众号,定期发布学生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整理出来,向外界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种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在教学朱自清的《再别康桥》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赏析朱自清诗歌的语言风格,并形成文字。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他们都自觉地阅读朱自清相关诗作,并将《再别康桥》与他的其它优秀诗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赏析朱自清的语言风格。部分喜欢现代诗歌的同学,让他们学习该诗的语言风格后,自己仿写诗歌。从学生反馈的作品来看,有许多作品是非常值得称道的。然后将这些优秀的文字,在班级微信公众号推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当阅读遇上互联网,阅读的宽度、广度、深度及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教师更应该利用好互联网的便捷,及时发现学生优秀的作品,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意义。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阅读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不断地探索,寻找到更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每位语文老师共同目标。高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地接受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邹小平,重庆市巫山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