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 》时就用过“课程”一词 2、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说道“课程”,如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3、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学校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包含“语文”、“写字”、“阅读”、“习作”等;
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三是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等积极影响。意义:树立大语文观
4、 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填空选择) (1)“国文”时期: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但有漫长的儿童识字、语句训练和习作八股文的历史。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始于1902年。
1903年颁布并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在课程方面,除读经科外,5年的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4年的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1907年清政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课堂章程》,从此,“国文”科的名称见于法令。 语文与经学、史学、伦理学分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小学开设,又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在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国语”时期
胡适认为这一举措(P5)将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前了20年。
当时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于1923年颁布了我国第一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3)“语文”时期D2
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供全国使用,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这套课本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成立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着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1956年开始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课程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60年代初期,继续进行“文道之争”的讨论。因而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比较到位,并且重视“双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
能力。
90年代初期,经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科学地把握了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并对“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达成共识。 (4)“新语文”时期D1
1997年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忧思”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各个方面。
20世纪末的忧虑与反思
5、 由于人们的理解不同,“语文”实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P18 D2
“语言文字”说(小学) “语言文章”说(中学) “语言文学”说(高中)
以上三种解释中占主导地位的、最有权威性的是“语言文字”说。“语”就是口头语言,“言”就是书面语言。
6、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选) (1) 学科性质的认识
1956年 1963年5月 1978年2月 1986年12月 1992年1月 建国以后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50
7、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育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4)发展思维;(5)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是最为“基本”的两个要素,在这七项要素中尤为重要。D4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2)关注学习的多元反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从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来说,语文课程本身是个“开放
的系统”,它海纳百川。美国学者早就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话。
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营造这一生态系统,要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需要
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部分组成,以及相互间的互相生成。(1)教师和学生为语文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 (2) 教材和环境为语文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客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一语中的,早就提醒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并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8部。
(1)1950年8月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2)1956年10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重视发展小学生的语言 注重文学因素的教学 明确提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3)1963年5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吸收了从1959年至1961年长达三年的文道之争的成果,第一次明确指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后来被称为“双基”训练 重视阅读与写作,强调多读多练
重视课文的朗读与背诵,并规定了各年级的背诵量
(4)1978年2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育大纲(试行草案)》 (5)1986年12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特色内容有:
第一次科学揭示、完整表述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第一次反映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功能 第一次完整表达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扩大了汉语拼音的功能,使之得以全面发挥 适当降低作文教学要求
(6)1992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7)2000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9、 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填)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提出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