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选D。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所以D项准确、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反应的时代特征可知,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故A项正确。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C.东晋

B.西晋 D.北魏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公元383年”“前秦领袖苻坚”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中战争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故C项正确。

4.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 1 - / 5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A.江南开发 C.政权并立

B.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 ③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 ④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 A.①② C.①②③

B.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发展,①②③④都是其发展的表现,故选D项。 6.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 )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解析:选D。孝文帝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 7.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 2 - / 5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解析:选B。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故选B项。

8.《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C。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故选C项。

9.《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③少数民族内迁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 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B.①② D.①②④

解析:选A。由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社会动乱、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南迁。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汉族统治阶级内乱,这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故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 3 - / 5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选D项。

11.下列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对我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经济的交流加强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江南地区迅速发展

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解析:选C。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1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 )

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解析:选B。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在淝水战败后迅速败亡,B项正确。 13.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

14.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汉姓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选A。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 4 - / 5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2)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和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启示,从积极应对改革中的阻力方面回答。

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上,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上,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以平城为都城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

(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

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

- 5 - / 5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解析:选D。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220年,曹丕称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e4400nhmb9pugm7qnnb9acj39qpyw00ei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