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 曰 学不可以已)
,
。”(君子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 “ “ “ “
系,这两句是: “
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登 高 招 手 的 比 喻 , 阐 明 借 助 和 利 用 外 界 条 件 的 重 要 作 用 的 三 句 是 : “ “ “ “
句是:“
成山
, ,
, , ,
, ,
。”(青 取之于蓝 。”(冰 水为之 , ,
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 .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 以 木 为 轮 ” 的 比 喻 , 说 明 学 习 对 于 人 的 巨 大 改 造 作 用 的 三 句 是 :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其曲中规 )
5.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树 木 为 喻 , 从 反 面 说 明 学 习 可 以 使 人 产 生 本 质 变 化 的 三 句 是 :
輮使之然也)
6.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 金 ”“ 木 ” 作 比 , 说 明 客 观 事 物 经 过 人 工 改 造 可 以 发 生 根 本 变 化 的 两 句 是 :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说 , 君 子 需 要 通 过 广 泛 学 习 和 反 省 自 我 来 提 升 自 己 的 两 句 是 :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吾尝跂而
, , ,
,
,
,
, , ,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 : “
而绝江河)
而见者远) 而闻者彰)
11.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顺 风 呼 喊 的 比 喻 , 阐 明 借 助 和 利 用 外 界 条 件 的 重 要 作 用 的 三 句 是 : 12.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车 马 助 行 的 比 喻 , 阐 明 借 助 和 利 用 外 界 条 件 的 重 要 作 用 的 三 句 是 :
而致千里)
13.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借 助 船 只 能 够 横 渡 江 河 的 比 喻 , 阐 明 借 助 和 利 用 外 界 条 件 的 重 要 作 用 的 三 句 是 :
14.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 15.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风雨兴焉)
, ,
。”(积土
16. 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成渊 蛟龙生焉)
。”(积水
17.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强 调 积 累 善 行 能 够 成 就 美 德 , 使 人 达 到 极 高 的 思 想 境 界 的 三 句 是 : “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 “ 食埃土
23.
,
无以至千里)
,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
“
圣心备焉)
18. 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9. 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无以成江海)
, , ,
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
。”(故
。”
20.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骏 马 、 劣 马 正 反 对 比 设 喻 , 论 述 坚 持 学 习 的 重 要 性 的 四 个 句 子 是 :
; ; ,
, ,
,
。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
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
功在不舍) 金石可镂)
21.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雕 刻 为 喻 , 正 反 对 比 , 论 述 学 习 要 持 之 以 恒 的 四 个 句 子 是 :
22.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蚯 蚓 为 喻 论 述 学 习 必 须 专 心 致 志 的 五 个 句 子 是 :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
荀 子 在 《 劝 学 》 中 , 用 螃 蟹 为 喻 反 面 论 述 学 习 不 能 浮 躁 的 三 个 句 子 是 :
“ ,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之于蓝
而青于蓝)
”这句话印证了这一点。 (学不可以已)
”观点相同。(青
取
2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26.荀子在《劝学》中,与其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选自《论语》 )
,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 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2 千乘之国 则何以哉
且知方也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3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风乎舞雩 咏而归 5 浴乎沂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7 夫子哂之。
8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9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侍坐》练习题答案
1.D ( A 乘 chéng, B 相 xi òng, C 靡 mǐ)2.A (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3.D (“为”均作动词用,治理; “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意思是“这些事” 么。)6.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
,后一个意思是“诸侯” 。) 4. C(介词,因为; A
D 什
动词,用,做; B 介词,用; D 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 5. B (为什么; A 什么; C 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
)7. 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理性的语育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 乐趣天然。)9. D( D 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 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 10.①能出车千乘的诸侯国,迫近强大的邻国,再加上国外有军队侵犯,国内又有灾荒,我 治理之,等到三年后,可以让百姓有武勇精神,而且懂得道理。②不敢说我能做这些事,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事,或 者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间会晤时,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上礼帽,做个赞礼的人。③曾皙鼓瑟正近尾声,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
了起来,回答道: “我的不同于他们三人的善言。 ”④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做好穿上,成年人五六个,小孩六七人,到沂水 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乘凉。 10. D。孔子、孟子出生相距近二百多年,不可能成为师生。
)8. C(曾皙没有用
11. B
《诗经·采薇》
1、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2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3、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4 、
《采薇》参考答案 (一)前置作业
2、《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 对故乡的思念。
诗句:“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3、(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 1)通假字 “华”,通“花”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下 ( 3)启居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莫”,通“暮”,年末
“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棘”,通“急”,紧急
名词作状语,每日
古义:古人坐时,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
;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 。
今义:启发;居住 古义:将帅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君子 小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 4)
(三 )重点精讲
1、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 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课后巩固训练
“杨柳依依”
1.D ; 2.C; 3. C; 4. D;
5.( 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 ,“骙骙”“翼翼”,写“象弭” “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静女》 1.搔首踟蹰 2.爱而不见 3.静女其姝。静女其娈4.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两首 ?静女》归纳练习答案 一、
实词
1.静女其姝 静女:文雅的姑娘。
其姝:姝 ,美丽。其 ,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2.俟我于城隅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3.搔首踟蹰 4. 静女其娈 5. 贻我彤管 6. 彤管有炜 7. 说怿女美 8. 自牧归荑
踟蹰:亦作“踟躇”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萧。管,有人说是茅草。
炜 :鲜明有光的样子。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说怿:喜爱。说,通“悦” ,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9. 洵美且异
二、 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 ,出现。一说是看见。
2.说怿女美 说:通“悦” ,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 3.自牧归荑 4.匪女之为美 三、 1.诗 2.四言 四、 B
汉
归:通“馈” ,赠送。 匪:通“非” 。 305 风 雅 颂
反复咏唱 D C
女:通“汝“,你。
隔句 重章叠句 A B
C B
现实主义
五、 1.本诗是以男子口吻写的,生动逼真的描绘了一对民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充满了愉快、幽默的情趣,富有活泼的生活气息 和明朗纯朴的民歌风味。
2.此题为开放式问题。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 ;或者是因为女子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
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
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又迟到的内疚感。 皮活泼,让男主人公捉摸不透,也让读者捉摸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遐想。
3.既表现男子心神不宁,也写出对静女的痴情迷恋。
4.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又增强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5. 静女是一个美丽调皮的恋爱中的女子形象。 6. 彤管是爱情的信物,也衬托了女子的美好。
7. 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写男子如赴约会,恋人起初故意藏起来不见,惹得男子抓耳挠腮,这个情节活泼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从侧面写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恋之情,显得含蓄蕴藉。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答案一、文化常识
1.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体例包括 是 西汉
伟大的 史学家、文学
完璧归赵
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 本纪、
世家、
黄帝 到
汉武帝 时共约 3000 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 “史
130 篇。作者司马迁,字
列传、书、年表等五部分,共
子长 ,
家 思想家。 、渑池之会、
2、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 二 . 字音: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三个故事。
负荆请罪
3、请在本文中找出五个至今仍常用的成语或熟语: 1.臣等不肖( 4.缪( 7.睨(
怒发冲冠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
)
)贤舍人 )柱
)
2.刎( )颈之交
)
3.广成传( ) 6.使人遗(
) )赵王书
5. 相如虽驽( 8.秦王不怿( 10.渑(
)池
9.就汤镬(
三、文言知识整理:
1.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加点并解释词义。⑴可与不 (不,通“否” , 用在疑问句中。 )
⑵拜 送于庭(庭,通“廷”
,接受朝拜和 理政 的地方。 )
⑶如有司案 (案,通“按”
,察看。)
⑷秦自 公以来,未 有 明 束者也( ,通“穆” )
⑸唯大王与群臣孰 之(孰,通“熟”
,仔 。)
2. 找出 活用的字 ,并注明活用 型及 。( 1)名 作 ①舍相如广成 (舍,名 作 ,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名 作 ,用刀 )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名 作 ,穿)
④相如 秦王无意 城,乃前曰(前,名 作 ,上前) ⑥于是相如前 缶 (前,名 作 ,上前)
( 2)名 作状
②怒 上冲冠 (上,名 作状 ,向上
)
③而相如廷斥之 (廷,名 作状 ,在朝廷上 )
④ 至 矣 ( ,名 作状 ,从小路
)
⑤卒廷 相如 (廷,名 作状 ,在朝廷上 )
⑶使 用法
①完璧 (完,使 用法 ,使...完整 )
②秦王恐其破璧 (破,使 用法 ,使...破碎 ) ③宁 以 秦曲 ( ,使 用法 ,使...承担 )
④ 礼而 之 ( ,使 用法 ,使?? 束;使. ..回去 )
⑤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使 用法 ,逼迫)
⑷意 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意 用法,以.
.. 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 用法,以. 先;后,意 用法,以. 3. 一 多
( 1) ①秦 , 其 (依仗,凭借)②臣 恐 欺于王而 (辜 , 不起)③相如度秦王 ,决 不 城( 背)
④均之二策,宁 以 秦曲(使. ..承担)⑤廉 之,肉袒 (背着)
( 2)引①引 使者 相如(引 ,延 )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 避匿( ,拉,引申 ) ( 3)以①以勇气 于 侯(凭借、依靠) ②何以知之 (凭借 )
③以空言求璧(用,拿)
④ 亦盛 兵以待秦(表目的,用以,用来) ⑤以相如功大,拜 上卿(因 )
⑥臣以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 : ) ( 4 )徒①徒 欺 (白白地 )
②徒以口舌 (只,只不 )③徒慕君之高 也
(只是)
( 5 )因①因 客至相如 罪 (通 、 由 )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机 )
( 6 ) ①秦 恐不可得,徒 欺
(表被 )
②大王 臣列 ,礼 甚倨 (接 )
( 7)乃①今君乃亡 走燕( 气副 ,表加 判断 气,可 “却”) ② 九 礼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 8)孰 ①惟大王与群臣孰 之(仔 )②公之 廉将 孰与秦王( ,哪一个) ( 9) ①拜 上卿(做,担任) ②臣以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③相如度秦王特以 佯 予 城(作) ④欲与王 好会于西河外 池( 交) ⑤秦王善 秦声(演奏) ⑥秦王 王 缶(替) ( 10) ① 未定( 策)
②窃 欲亡走燕(打算) ③廉 相如 曰(商量) ( 11)遇①度道里会遇之礼
( 面 )
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