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学生在上一课研究了地球的“邻居”太阳之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邻居”——月球。由于月球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月相。书中给出的概念原句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叫月相。其实从字面很好理解意思,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月亮本身不发光,月球被照亮的部分是有难度的,而且月相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要在脑中构图,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教材上的聚焦环节首先告诉学生月相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这节课要研究的月相的本质。“过去一周,你看到的月相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月相。探索环节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描述月相”,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描述月相来对月相的形态变化有一个具象的认识。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在课堂上整理课前的月相观察记录。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记录的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但是需要教师进行
讲解和示范。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反思过程。在研讨环节,“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和“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总结归纳月相的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月相是变化的”是有一定感知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总结过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的更替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亮绕地球的真正周期大约27.3天。但这段时间内地球也绕着太阳转了一个角度所以要想月亮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再重复出现则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周期是朔望月周期平均29.5天是阴历及农历指定一个月长度的依据。而28-31天是阳历一个月的时间长度是认为规定了和月亮的公转周期关系不太紧密。)月相有时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看不见,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可以从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在家观察和记录月相的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对这种长期的观察缺乏耐心,因此需要教师定期用激励的方法去督促学生坚持记录月相。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同。
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 2.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
1.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2.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观察记录。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能够根据作息时间的变化,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并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感受月相变化的神奇,进而提升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归纳整理。
2.学生对月相变化这一自然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能够根据作息时间的变化,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并记录。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月相,学会记录月相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月相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画月相练习图。 (二)学生准备
1.课前,请家长陪同,观察并记录至少一周的月相,讲解教材上记录月相的两种方法;可利用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彩笔、直尺。 三、注意事项
1.观察单要标注好日期农历阳历,有家长陪伴。
2.有条件可以拍下图片并标注好日期。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