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2个;
③若CA=CB,作AB的垂直平分线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即满足△ABC是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2个;
综上所述:点C在坐标轴上,△ABC是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点C共有5个.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也考查了通过坐标确定图形的性质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6.如图,已知△ABC的面积为12,AD平分∠BAC,且AD⊥BD于点D,则△ADC的面积是( )
A.10 B.8 C.6 D.4
【分析】延长BD交AC于点E,则可知△ABE为等腰三角形,则S△ABD=S△ADE,S△BDC=S△CDE,可得出S△ADC=S△ABC.
【解答】解:如图,延长BD交AC于点E,
∵AD平分∠BAE,AD⊥BD,
∴∠BAD=∠EAD,∠ADB=∠ADE,
在△ABD和△AED中,
,
∴△ABD≌△AED(ASA),
∴BD=DE,
∴S△ABD=S△ADE,S△BDC=S△CDE,
∴S△ABD+S△BDC=S△ADE+S△CDE=S△ADC, ∴S△ADC═S△ABC=×12=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由BD=DE得到S△ABD=S△ADE,S△BDC=S△CDE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不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
A. B. C. D.
【分析】A、D是黄金三角形,C、过A点作BC的垂线即可;只有B选项不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
【解答】解:A、中作∠B的角平分线即可;
C、过A点作BC的垂线即可;
D、中以A为顶点AB为一边在三角形内部作一个72度的角即可;
只有B选项不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此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有点难度,所以此题属于中档题.
8.如图,P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过P点分别作三边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则PD+PE+PF的值为( )
A. B. C.2 D.2
【分析】首先连接PA、PB、PC,再根据正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求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判断出SABC=SAPB+SAPC+SBPC=PD+PE+PF,据此求出PD+PE+PF的值为多少即可.
【解答】解:如图,连接PA、PB、PC,∵△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
∴△ABC的面积为:
;
∵SABC=SAPB+SAPC+SBPC
=×2×PD+×2×PF+×2×PE
=PD+PE+PF
∴PD+PE+PF=,
即PD+PE+PF的值为.
故选: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②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③它的任意一角的平分线都垂直平分对边,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对称轴.
(2)此题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边长是a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
a2.
9.如图,△ABC的面积为20,点D是BC边上一点,且BD=BC,点G是AB上一点,点H在△ABC内部,且四边形BDHG是平行四边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5 B.10 C.15 D.20
【分析】设△ABC底边BC上的高为h,△AGH底边GH上的高为h1,△CGH底边GH上的高为h2,根据图形可知h=h1+h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得出S=S△ABC,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阴影
【解答】解:设△ABC底边BC上的高为h,△AGH底边GH上的高为h1,△CGH底边GH上的
高为h2,
则有h=h1+h2,S△ABC=BCh=2,
∴S阴影=S△AGH+S△CGH=GHh1+GHh2=GH(h1+h2)=GHh.
∵四边形BDHG是平行四边形,且BD=BC,
∴GH=BD=BC,
∴S阴影=×( BCh)=S△ABC=5.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找出S阴影=S
△ABC
.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解决该题型题目时,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找出阴影
部分的面积与△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1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B=BC=2,E、F分别是AD、CD的中点,连
接BE、BF、EF.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6,则△BEF的面积为( ) A.2 B. C. D.3
【分析】连接AC,过B作EF的垂线,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易得△ABC的面积,可得BG和△ADC的面积,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CD同底,利用面积比可得它们高的比,而GH又是△ACD以AC为底的高的一半,可得GH,易得BH,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EF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结果.
【解答】解:连接AC,过B作EF的垂线交AC于点G,交EF于点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