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网银业务反洗钱控制难点和建议
本文从对公网银业务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公业务在反洗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浅谈网上银行业务给基层行反洗钱工作带来的挑战,提出网上银行业务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建议。
一、XX支行对公网银业务现状
截止2019年7月月末,XX支行对公结算帐户总量83户,网银证书版客户42户,占全部对公帐户的50.6%,即在两个对公结算帐户中便有一个对公客户可以办理网银转账业务,网银业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柜面业务。2019年上半年,支行对公网银交易笔数4039笔,金额24167万元,其中行内转账1895笔,金额10986万元,跨行转账2140笔,金额13175万元,平均每笔交易金额为5.98万元。部分企业几乎全部业务都用网银办理,对公帐户网银公转私业务占全部转账业务的比重超过50%,公转私业务集中体现在了“集中转入、分散转出”等风险控制环节。
二、网上银行业务在反洗钱风险控制难点
(一)网银交易无法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对公帐户在最初开立时都按照人民银行及结算部门要求按签订协议、提供相关资料、实施尽职调查等相关程序,可以辨别其法人、财务人员以及公司注册资金等客户相关的真实身份。但网银业务开户的便利性让不法分子能够在多家银行同时开设多
个网银账户,通过频繁变换账户,短期内实现资金的转入和转出,达到洗钱的目的。而只认“证”不认“人”的网银业务隐蔽性特点,决定了只能审查支付方资金的来源及性质。所以,网银交易不可能审查交易的实际控制人、交易的真实背景和真实用途。笼统的“转款”可以遮盖一切真实用途,银行很难对其资金的真实用途和流向进行分析。
(二)网银交易中公转私存在的巨大洗钱隐患。在网银交易中,公转私交易非常多。部分公司的对公帐户法人、财务人员都是一人,即该单位账户的实际操作者,企业在其资金到帐后,直接用公转私交易一笔或分笔操作转到该法人或亲戚的个人帐户中,再通过网银划转到其他个人帐户中就无法进行再跟踪了。网银这一特性无疑为洗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网银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存在困难。网上银行资金转移通常会衍生出庞大的网络数据,由于缺乏完善的网上银行反洗钱监控体系,银行要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洞察可疑之处,从中识别洗钱线索,犹如大海捞针。从日常实操来看,反洗钱监控系统按照监督模块进行数据的筛选,会生出庞大的可疑数据,数据之多,鱼龙混杂,都得需要反洗钱专管员依靠日常工作的积累和对客户了解进行判断是否为可疑交易,甄别时难免出现错漏。此外,数据中交易对手缺失的情况很多,目前,只要是本行以外的交易对手的相关情况就无
法跟踪,只能查询影像系统,加大了可疑交易甄别的难度。
(四)网银反洗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基层网点的反洗钱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这些人员除负责报送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外,还承担着柜面接待、账务核算等大量基础性工作。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训,部分人员甚至对网银的业务种类和功能都不太了解,难以满足反洗钱的工作需要。
三、关于规范网银交易业务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银行总部层面应强化内部管理与健全网银内控制度,加强风险防范一是强化网银开户识别工作。实行网上银行业务准入机制,对网上银行客户准入进行严格审核、筛选、识别。同时,对于开通电子银行业务的账户应适当提高风险等级,每年至少审核客户信息一次,经审查认为使用网银业务理由不合理的,应拒绝受理其申请。在客户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后,如发现客户的交易行为违反协议、交易情况存在疑点,银行应暂停或中止其电子银行业务,从源头上遏制洗钱活动;二是基层网点要做好客户尽职调查工作,除通过联网核查系统、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等对客户进行核查外,还应该对用户通过回访、实地查访等方式加强了解;是严格履行签订服务协议。金融机构应与客户签订《网上银行服务协议》,对网银业务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责任事先予以明确约定,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款的前提下,合
理分配风险和责任。
(二)加强交易限额控制。金融机构应加强网银资金交易限额管理,对申请注册网银的企业按照注册资本规模、经营业务、财务状况等规定其网银的交易限额标准,尤其是根据反洗钱客户的分类情况加强企业网银公转私限额的管理。现阶段,网银系统无法对公转私设定限额,建议优化网银系统,增加相关控制措施。
(三)进一步优化反洗钱监测系统中对网银业务的监控建议。加快反洗钱监控系统升级工作,建立网上银行业务独立监测指标,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及时监测和记录,提升网上银行在反洗钱监测系统中的处理质量,为提高网上银行的分析技术提供有力的系统支撑。
(四)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培养高素质反洗钱人才。当前急需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IT知识,又精通银行业务和监管技能的反洗钱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网上银行反洗钱的要求。
XX支行 XXXXXX 2019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