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包括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验等,这些均是教育与社区改造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大批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开始整合多方资源,致力于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结合教育,社区教育应势蓬勃发展。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的路径实践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府仍然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主体,社会组织、社区成员以及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直接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尤其是顶层设计的渠道和作用都非常有限;其二,市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政府、居民、教育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联动整合学习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其三,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与社区教育的本质之间,尤其是与社区治理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发展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中最基本的主体,社区教育服务于社区治理,正是通过作用于作为社区居民的“人”的因素而发挥作用的。从理论上讲,社区教育对于居民参与能力的培育具有天然而独特的优势。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不断地学习、聚会、讨论,提升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对公共事务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互动能力,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同时,社区教育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区参与感和社区归属感,由此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的“末梢神经”,激发并释放群众自治的活力。新常态下,社区教育在继续深化终身学习服务、社区成员素质提升这一本位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发挥促进区域文化传承、社区环境建设与和谐稳定等特性功能,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助推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出于以下原因:1.案例研究方法适合于特定情境下的问题研究,本文的研究问题正好具备这个研究特点,即在社会治理这一个特定背景下开展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的研究问题。对于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问题,国内文献相关研究甚少,已有文献更多从政府政策制定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对于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的路径形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2.多案例研究方法适合于过程和机理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发展的整体性、动态性、辩证性。本文研究问题正是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过程中具体路径形式,通过多案例研究来揭示其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3.多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获得更为严谨、一般化及可以验证的理论命题。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可以验证的关于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为社区教育与社区
治理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
本研究选取杭州西湖区、下城区、上城区、萧山区四个区社区学院的4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选择标准包括:1.遵循案例选择的典型性要求。杭州市是全国首批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所辖市区都是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或示范区,联合国首批学习型城市联盟城市,无论是社区治理建设还是社区教育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选取杭州的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按照多案例多路径研究的原则。选取了4个不同学院4种不同的方法,演绎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从不同的案例中得出相同的结论,验证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发展逻辑;3.资料获取的便利性和准确性。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浙江省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与4个案例所在学校有紧密的业务联系和交流互动,4个案例地域都处于杭州,便于开展调研,4个案例所在的社区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作者所在学校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为全面真实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和素材提供了基础和便利。案例区域的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二)资料收集及信效度保障
本研究所使用的?Y料来源主要包括:1.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相关资料,如案例汇编、发展报告等;2.参与式观察及参加相关学院的活动;3.相关学院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4.一些非正式的信息获取渠道,比如电子邮件、电话及观察等。为
了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料,课题组先后赴相关学院及相关部门开展多次的座谈、访问,并整理形成研究所需的素材。资料的具体收集路径见表2。
四、案例分析与发现
(一)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不同案例演示 1.培育“农民书画学习社”助力艺术风情小镇建设。富有成效的社区治理、和谐有序的街镇社区、充满活力的生活家园,必然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构成。2012年,为适应杭州市的“逆城市化”趋势,加快田园社区建设步伐,杭州市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开展杭州市“田园社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6],提出分类打造生产发展、生态环保、生活幸福的“好山好水好人家,好邻好居好生活”的“六好”田园社区。外桐坞村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东北面5公里,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因当地桐树茂盛,故取名“外桐坞”,村庄发展一直以茶叶农业为主。外桐坞村既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村居毗邻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因而从2007年开始,外桐坞村与艺术结缘,启动艺术风情小镇建设尝试。在此背景下,2013年,西湖区社区学院通过培育“外桐坞农民书画学习社”。
(1)成立“外桐坞农民书画学习社”。会员以自愿自主为原则组织报名,有一定书画基础或对书画兴趣爱好的村民均可参加。设名誉会长,特别顾问、顾问、高级艺术顾问,会长、副会
长,秘书长。成立党支部。学习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为社员代表大会。并制定农民书画学习社章程,共8章42条,规定了社团的性质、宗旨和业务范围。
(2)农民书画学习社活动内容。包括组织社员书画艺术学习;调查了解各地民间书画历史;组织开展联谊活动;举办农民书画展览、组织社员书画学术交流;举办农民艺术节;整理编著农民书画作品集;选选农民书画作品和研究成果等。
(3)农民书画学习社活动机制。外桐坞村两委为主办单位,负责学习经费、场地及设施设备的落实,学习过程的管理。西湖区社区学院(之江社区分院)为协办单位,负责各类学习活动的方案制定,明确学习时间、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和地点等内容。并制定学习制度,聘请教师,指导学习活动开展等。 目前,农民书画学习社有80余名学习社会员,吸引20余位艺术家在外桐坞开设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工作室,社团系列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社员形成稳定的情感认同和交往合作,增强了社区整合和社区凝聚力,带动了村居建设。村里15000平方米集体产权的房屋都改造成了书画社学习中心、艺术展示中心和艺术工作室,13幢农户近6000平方米的面积变成了艺术名家的工作室。村子的电线上改下,污水处理系统化,房屋外立面设计风格艺术化。学习改变了村民的人生,艺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学习和生产,艺术和生活,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在外桐坞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