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 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7、 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 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 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 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 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 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 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 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 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 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 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 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0、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

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 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 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1988年农业人口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 劳动生产率甚低。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 农产品商品率低。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 规模小。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 农民收入低。1990年为630元。

G 生活水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 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能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 试分析玉米大豆间作增产机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 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 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提倡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15、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 (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 (3)有利于稳产 六、论述题

1、阐述设施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设施农业是指有设施保护的农业。设施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和方法、用工程建设的手段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可以人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使植物和动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形成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周年生产,从而更加有效地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主要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和畜禽舍的环境创造、环境控制技术及与其配套的各种技术和装备。 设施农业以下五种类型

(1)地膜覆盖农业,使用的地膜有普通地膜、微膜、超微膜;有高压聚乙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和线性聚乙烯膜;有黑色、绿色、白色和银灰色膜;有单面膜和双面膜(包括黑白双面膜和黑色、银灰色双面膜)等等。 (2)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3)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4)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设施农业的特点

(1)设施农业中栽培作物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和有效辐射量略有减少。 (2)设施栽培条件下,作物生长区的温度略有升高。

(3)设施栽培条件下,空气流通不畅,气体交换慢,二氧化碳量不足。 (4)设施栽培条件下,由于有设施条件保护,土壤蒸发损失减少,湿度较大。 (5)由于温、湿度较大,有利于部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设施农业的作物类型

(1)按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分为强光(西瓜、甜瓜、草莓)、中光(黄瓜、番茄等大多数蔬菜作物)和弱光作物(韭菜、莴笋等)。

(2)按照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分为高温(白天24—30℃、夜间18—20℃)中温(白天18—26℃、夜间13—18℃)和低温作物(白天15—22℃、夜间8—15℃)。

(3)按照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分为耗水作物(白菜、芥菜、甘蓝等)和节水作物(西瓜、甜瓜、苦瓜)。 2、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各地以科学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当地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问题与建议:

(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工程,在一定周期,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定很快显示出来,这就

可能在短期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一些地区由于水利条件差,难以改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一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金融、科技等各部门、各行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方对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个别地方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使一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手段、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基层农技部门有编无人、经费缺乏、知识分子政策难落实、工资难于按时足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人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工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4、试论述你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1)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 为适应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及轻工业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供求规律灵活调整粮经饲糖茶果菜的比例,既要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总产,也要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果品、饲料、特作等价值较高的作物。在粮食作物中,要考虑口粮、饲料粮及工业淀粉用粮的需要,把饲料粮生产如玉米、大麦、燕麦及青绿饲料的生产,纳入总体生产计划进行安排。经济作物应在最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效益的棉区、烟区、麻区、果产区。

(2)进一步发展多熟制 (3)南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地发展双季稻 在中亚热带以南的地区,应稳定双季稻和双季稻三熟制。 (5)北方麦田两熟是北方地区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6)改进间套作技术

(7)研究推广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进一步研究菜籽饼、棉籽饼的利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扩大饲料来源。

(8)改进旱地耕作制度 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研究保土、保水、保肥耕作法,发展多熟分带轮作、聚垄耕作法,进一步提高旱地的生产力。

(9)发展高效益耕作制度 目前高效益耕作制集中体现于各地兴起的吨粮田、双千田。各种粮、经、饲、菜、药、果、菌、鱼的立体多层次间套作与复合种养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比较有希望的形式有南方的麦—瓜—稻、菜—稻—稻、菜—稻、蔗—稻,北方的棉蒜两熟、粮菜两熟及粮菜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

(10)进一步强化养地制度,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如吨粮田建设、水利建设、园田化建设等。重视有机肥料,广泛推行秸秆还田,努力按比例增加化肥用量。

(11)研究适于机械化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 当前应着重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增产技术,小麦、玉米套作的机械化技术,南方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等。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耕层构造:指耕层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生态龛: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征,不仅包括生物在群体中占有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以及活动的时间。

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二、填空(每空1分,计27分)

1、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经济,技术 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称作 生境 。

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 最大 忍耐量和 最小 需求量之间的差异称作生态价。 4、一般来说, 长城 以北,大多实行一年一熟制; 长江 以南,大多实行一年三熟。 5、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 时间,生物, 栽培措施 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

6、食物链把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的 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称作为食物链富集作用。

7、耕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 隔年 — 表示:年复种|| 表示: 间作 /表示:套作 ×表示:混作 8、作物布局依据的原则是: (1)需求 为目标,(2) 生态适应性 为基础,(3) 经济效益 为可行性。

9、喜温作物需≥10℃的积温为 2000-3000 ℃,一般又分为 温凉型 (如大豆、谷子 )、温暖型 如水稻、玉米 等)和耐热型(如高粱、花生 等)。(至少举两个例子) 三、是非题(每题1分,计7分)

1、我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草原比耕地要多几倍。(是)

2、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是一种三熟制轮作制(非) 3、甘薯属于耐连作的作物。(非)

4、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流动的主要通道。(非) 5、耕作制度是个体和群落层次上管理作物的技术科学。(非) 6、实行间作和混作可以提高复种指数。(非)

7、撂荒是荒地种植几年后,放弃不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非) 四、简答题(每题3分,计18分)

1、什么叫耐性定律,生物的耐性表现有哪些特点。

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环境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生物的耐性围。 一种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耐受围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种环境因子的耐受围也不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各种生态因子耐受围不同,由于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围将缩小。 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对各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受围,从而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2、已知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为600毫米,大雨等于10度的积温为5000度,请计算该地区的干燥度,以及判断该区属于什么类型的地区(湿润地区、干旱地区) 干燥度K=0.16*5000/600=1.33 该地区为半湿润地区

3、简述轮作的作用和主要形式。 轮作的作用: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

主要形式:单一轮作和复种轮作;水旱轮作和草田轮作为特殊轮作 4、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7、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dqum1bw4f1x2cx44e354ncj33s24s019q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