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论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意

识教育的重要性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级地理科学

邢婉 学号 1256408067

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灾害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邢婉

东北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

摘 要:灾害给我国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不可估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需要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将灾害意识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素质教育,使中学学生地理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灾害 灾害意识 地理教育 中学 正 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植物森林病虫害和疫病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灾害给我国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不可估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灾害及灾害意识 1) 什么是灾害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旱灾、空难、海啸、雹灾、冰雪、泥石流、疫病等都是灾害。

根据灾害的成因和表现可把灾害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寒潮、冻害、雹灾、海啸、海冰、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化学化,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毒剂外泄,玩忽职守造成的恶性事故、战争和社会暴力动乱,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有害物质失控、外泄等;三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灾害,即由自然人为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

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交通振动引起的地面沉降,牲畜数量和草原资源失去平衡造成的沙漠化等。

2) 什么是灾害意识

灾害意识是指人们对灾害现象的主观反应。人是灾害的主体,而客体是灾害现象。灾害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低层次的灾害心理,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它包括人类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及灾后重建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二是高层次的灾害意识形态,包括灾害法律、灾害道德、灾害文化及灾害科学理论等。

从灾害意识结构来看,又可分为灾前意识、灾中意识和灾后意识三部分。 1) 灾前意识。

又称防灾意识,是指在灾难尚未发生之前就有了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的警觉。

2) 灾中意识。

灾中意识是指人们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反映着人们的紧急反应能力和抗灾救灾的心理状态与行动。

3) 灾后意识。

灾后意识是指人们在灾害发生后的意识状态,包括灾后重建、调整心理和治理灾害等方面的意识。

二、培养灾害意识的意义及目标 1、培养灾害意识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灾害的危害性和可防范性来看,只要较好地把握其科学知识,掌握防范应对能力,是完全可以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学校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学生是学校应对灾害的行为主体。应对灾害,必须充分发动学生、坚持依靠学生。教育学生掌握应对灾害的知识是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灾害能力的关键。提高学生应对灾害能力和应急能力的重任,开展灾害教育,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第二,从学生的特点和社会角色来看,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兴

旺发达的重要源泉,学校是学生的集中地,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力量弱、心理素质不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下等特点。因此,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教育培养,提高他们的防灾避灾意识,提升其应对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从当前政府的层面来看,积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对于配合政府处置突发灾害事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执政为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积极加强学生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及时有效地建立应对灾害应急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地经常性与政府地震、气象、新闻、水利、民政、安全、海洋、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部门加强联系,对于促进政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意义深远。

2、灾害意识培养目标

灾害意识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以下三个素质,拥有这三个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灾害意识的人。

1) 灾害意识的知识素质。

主要是指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灾害的基本事实、灾害的概念、灾害的成因、灾害原理与灾害规律等。

2) 灾害意识的能力素质。

主要是指运用灾害知识,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防治、逃生、抢险、救助、重建等,包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等。

3) 灾害意识的品德素质。

主要是指在对灾害知识的掌握及具备一定灾害意识的能力素质的条件下,面对灾害的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自身的行为,包括积极的减灾防灾意识及对有关设施的保护、灾害发生时团结互助精神及灾后的节约和自力更生的意识等。

3、地理教学在灾害教育中的学科优势

灾害是地理现象的一种,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自然灾害涉及自然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等,可以说对自然灾害的成因、过程、结果都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人为灾害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灾害隐患防范问题、科研实践的道德问题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而

综合因素造成的灾害更是集地理学科之大成的研究课题。因此,地理教育对灾害意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培养学生防灾意识的途径 1、教育灾害知识。

应对灾害,首先要切实掌握应对灾害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灾害知识、心理、法律、安全、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常识。学校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灾前,普及灾害知识教育,教育学生了解懂得灾害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灾害认识能力,避免因灾害发生时引发恐慌心理;灾中,应对灾害知识教育,要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即自救、互救、团结协作、应急处置、心理应对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伤亡和灾害损失;灾后,心理知识教育,灾后心理重建,自我疗伤、危机干预、长期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心理应对和调适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点:

1) 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寓灾害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中的灾害知识,通过叙述、提问、讨论、比较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必要拓展,把灾害的情况及其危害,以及防灾、抗灾、救灾的方针政策向学生宣传。

例如地震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潜在的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讲到地震灾害时,高中课本只涉及到地震的成因、震级、裂度、分布规律等,而对地震的预报预防等与人们关系密切的防灾减灾知识不足,然而这也是学生素质教育最需要的。否则,会造成盲目恐震或谈震色变。因此上课时有必要对地震预报、防震建筑、当地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基本的个人的防护技能等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对一些人类无法控制的如地震、火山、台风等灾害,是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防来减轻灾情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认识灾害、战胜灾害,为人类造福的决心。

2) 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各种灾害的典型事例启迪学生的灾害意识。 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更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以近年发

0dig97gstz79c964hjsm5kaxd91bwp00kr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