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主要邀请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单位从事生态状况评估的专家开展咨询与讨论,从指导生态状况定期调查评估的各项具体工作角度出发,详细梳理和讨论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具体内容、指标和技术方法等。
2024年11月,编制组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主要邀请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行业的技术单位从事生态状况评估的专家开展咨询与论证,从技术规范编制的流程、形式,以及与行业已有标准的衔接等角度,对技术规范的定位、内容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2024年11月,编制组在“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技术培训班”上征求了省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单位及下属技术支撑单位的意见,结合地方工作实际情况,从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对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2024年2月,自然生态保护司将关于技术规范申请绿色通道的请示报请黄润秋副部长,经黄润秋副部长审定,批准技术规范通过生态环境部绿色通道立项流程。
2024年3-4月,自然生态保护司以视频会议形式,不定期组织召开了4次技术规范编制讨论会,标准所技术负责相关同志参会并对现有标准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流程进行了专题指导。编制组根据规范体系的内容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完善并形成工作时间计划表。
4
2024年5月,自然生态保护司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专家技术审查会,标准所技术负责相关同志参会。经专家审查打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全部通过,同时,专家对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建议,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对技术规范和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 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包括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技术规范;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和问题评估技术规范;以及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是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之一,本标准的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的要求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国情调查,对于全方位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推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机构改革后,调查评估也是生态环境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因此,统一规范技术体系,明确任务分工,可为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提供有力保障。
5
(2)完善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指标体系与制度的要求 研究建立遥感解译、野外观测与验证、生态状况评估、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等技术体系,可以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
(3)规范化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要求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主要通过对森林各类相关参数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生态状况综合评估。虽然林业等部门已陆续发布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相关技术规范,但由于服务目标不同,观测指标、观测内容也有差异。不同的指标和技术体系会导致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所以为了规范化开展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和后续生态状况评估工作,目前仍需制定一套服务于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的标准化、规范化森林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三、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一)国外相关标准
目前,国外先后实施了多个生态系统长期研究计划,包括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热带雨林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等。以及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计划(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瑞士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网络(SFEON)、加拿大生态监测与
6
分析网络(EMAN)、哥斯达黎加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CRLETR)、捷克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CLTER)等。
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LTER)于1993年在美国成立,现有34个成员网络和中东欧、中南美、东亚以及太平洋、北美、南非及西欧6个区域网络。其中,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并称世界三大国家网络。其宗旨是以已有的和拟建的国家、区域和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开展对资源、环境状况的监测和研究,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已有的各个网络相协调,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了包括全球森林覆盖观测计划在内的多个国际合作示范项目。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成立于1975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其中,生态监测是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列举的国际监测活动项目四大类之一,而热带森林植被监测
7
是全球土壤和植被监测之一,主要监测热带森林面积变化等。
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是目前全球尺度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环境观测系统之一,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环境规划署(UNEP)、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以及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93年7月联合发起筹建的,到1995年,筹建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GTOS 通过遥感和地面观测2 种手段获取陆地生态系统数据,数据采集均采用全球一致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了全球不同区域数据的可比性。全球森林和土地覆盖动态观测技术委员会是其组建的4个技术委员会之一。
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最早起源于1993年,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在1996、1997年欧洲通量网(EuroFlux)和美洲通量网(AmeriFlux)相继建成,199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全球规模的FLUXNET。目前,FLUXNET注册的国家或地区网络已达53个,区域性监测网络主要包括13个。截至2013年底,已注册的通量观测塔有555个,主要分布在地球南纬40 °-北纬70 °之间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被区,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农田等生态系统。FLUXNET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碳收支时空格局以及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全球范围的实测数据。
热带雨林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于1980年成立,由
8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