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

13.

14. 15. 16. 17.

b) 根据消耗: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

c) 根据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福特主义的特征: a) 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

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b) 劳资双方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化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

斗争,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的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势

c) 专用性机器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

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从而在主要行业形成了垄断竞争市场格局。 后福特主义的特征:

a) 灵活的专项化生产取代了大规模标准化消费商品的生产

b) 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包括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

工作和清理工作等。

c) 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

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转换。 d) 劳资关系从福特主义的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社会网络、社会制度、社会偏见。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家庭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

消费的特征:经济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消费社会的特征:

a) 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

b) 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张。 c) 消费主义盛行。

第九章

1. 所谓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

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

口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5. 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结构的支持

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6. 社区建设:就是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

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向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7.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并作了经典阐述的社会学家是滕尼斯。

8. 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 9. 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的作用。

10. 新正统区位学理论:提出了“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用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四个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城市的空间布局。

11

11. 社区全貌研究(林肯夫妇)的代表性著作:《中镇》。

12. 在社区发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著名的事件是社区睦邻运动。 13. 社区的内涵:

a) 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b) 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c) 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

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14. 社区的功能

a) 经济生活功能。社区的首要功能。 b) 社会化功能。 c) 社会控制功能。 d) 社会参与功能。 e) 社会保障的功能。

15.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把城市分为五个同心圆区域,第一环是中心商业区,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较高级住宅区,第五环是高级住宅区。 16. 农村社区的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4.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 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2) 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3) 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能利、理性化和肤浅化 (4) 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区发展的原则:

(1)民主的原则 (2)民众需要的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6.当前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7.论述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第十章 城镇化

1.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

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使城乡融合的过程。 2. 城市群: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3. 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欧美模式、墨印模式。

4. 中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

12

5. 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城市群可以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城市

群。

6. 从城市中心的角度,城市群可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7. 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论、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

论。

8. 1980年10月,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

极发展小城市“的城镇建设方针。 9. 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

(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

2.城市群的分类:

(1)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分为:超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三级城市群 (2)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分为:星系城市群、带状城市群、扇形城市群、葡萄串城市群 (3)从中心城市的角度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多核城市群 3.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4.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

5.小城镇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不平等:广义是指社会差别,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13

3.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的社会等级制度。 4.种族:又称人种,指在体制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 5.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

6.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7.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不均等分配。

8.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二、填空

1.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卢梭。

2.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

3.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与1916年出版了《普通社会学总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精英阶级理论。

4.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是索罗金的《社会流动》。

三、简答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

(3)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上层有产阶级,即在财产占有上具有巨大优势的阶级 (2)优势职业阶级,即在市场处境中具有优势的阶级

(3)小资产阶级,即在财产和市场处境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优势但又不明显的人

(4)工人阶级,他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培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市场处境居于弱势。

4.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承担 (2)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并为此付出代价 (3)与此相对应,他们将来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吸引人的特殊价值

(4)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以倾斜,所以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获益 (5)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谓的地位差距

(6)表现为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14

5.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缺陷:

(1)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 (2)能力较强的人未必都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 (3)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是均等的

(4)总的说来,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或培养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结构式流动和自由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7.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4)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5)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8.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a) 影响因素: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 b) 导致社会流动的机制的四个类型: i. 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时候流动 ii. 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时候流动 iii. 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导致的社会流动 iv. 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

第十二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1. 偏差行为: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

2. 社会规范: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对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

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3.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4. 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 5. 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6.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保罗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7. 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 8. 违规行为:是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9.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0. 从社会控制的内容可分为: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的控制。

11. 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

12. 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

15

自考科目社会学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整理版

12.13.14.15.16.17.b)根据消耗: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c)根据劳动的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福特主义的特征:a)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b)劳资双方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dblp04u0u5nrap1rg1l036aw5tvxo00xq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