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课堂练习:
一、精彩补白。
1.蜡烛燃烧时会有( )气体产生。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一种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 )。 二、择优录取。
1.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时,正确的操作是( )
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A 将白醋倒入小苏打中 B 将小苏打倒入白醋中 C 都可以 2.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属于( ) A 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混合后的现象: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有嗤嗤的声音,用手摸瓶壁,感觉凉凉的。
产生的气体特点:无色透明,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教后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学生对它的外观只能说有所认识,但没有深刻认识,教学本课时还应该从两种物体的特点入手,例如,小苏打是家常用来发馒头用的,是一种白色粉末状无色.透明无气味还有味道的物体,白醋是一种无色.透明有气味还有味道的液体,这些特点也是他们的物理性质,但是我们要把百醋与小苏打混合在一起,在混合这两种物质之前,一是要强调学生特别注意观察(用眼.耳.鼻.舌.手),观察时不能放过任何微小的变化与现象,此时教师必须注意取用两种物质的量要适当,三匙白醋、一匙小苏打,如果白醋取少了会发现瓶底有许多沉淀物,学生会误认为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沉淀下来了;如果白醋取多了,会反应不充分,会剩余许多液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这时没有强烈视觉冲击感。这种反应属是一种吸热反应,还应该让学生用手触摸一下玻璃杯的外壁,问学生是否有什么感觉(有凉的感觉),老师可将反应时产生的气体神秘的往点燃着的蜡烛上倾倒,火马上熄灭了,学生会惊奇的发现这种气体有神奇的作用,可用做灭火的好材料,老师这时可告诉学生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用表达式表达以上的反应: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醋酸钠
本课的教学的环环相扣,还带点神秘,还有点深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如果实验不当会适得其反。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