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之初》(1)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唯有勤学习 方能有作为

----《人之初》文本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

解读人:陈莎

【课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读】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本蒙学读物《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读物,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而《人之初》就是《三字经》里的一部分。

【故事】

周处除三害

古时候,有个叫周处的人,他每天凭着一身蛮力到处打人,乡亲们都很害怕他,遇见他总是远远地躲着走。

一天,周处突然感觉到周围的人都不愿意接近他,他就去请教后山的一位老者。老者对他说:“此地有‘三害,,一是南山猛虎,二是北海蛟龙,这第三害嘛,就是你周处了。”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周处一听非常震惊,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乡亲们列为“三害”之一,羞愧不已,于是决心改掉以前随意打人的毛病,重新做人。

第二天,周处带着弓箭,进南山找猛虎。周处刚一进山,一只白额猛虎就向他扑过来。周处赶紧躲在大树背后,拉开弓箭,射向猛虎。老虎的前额中了箭,当即就死掉了。又过了一天,周处带着刀剑跳进北海 去找蛟龙。那条蛟龙隐藏在河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便跳上来撕咬。周处早有准备,向蛟龙身上猛刺一刀。蛟龙受了重伤,就往海底逃窜。周处紧追不放,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最后把蛟龙砍死了。

从此以后,周处再也不做坏事了;他还当了大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由上可知,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愿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善恶的本真

“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就是善良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了是一个人性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人之初》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啊,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

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是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

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人之初》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善与恶往往在于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在以“仁”为主的社会中,我们都习惯性将善良的天使释放出来,而将心中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的恶魔永远的抵制,让他永不见天日。无论是好人还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每个人内心都是向往好的方面。只是当周遭的环境与时下的境遇千差万别时,人们内心压抑多时的恶魔就将迸发出来,从而作乱人间。万事万物中最琢磨不透的便是人心即人的思想。世界万物我们都宣扬以善为主。

人们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发展成长所造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往往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只却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知,凡事都要追根溯源,就好比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出口成脏,那么在这个孩子周围环境中,应该经常出现骂人说脏话的现象,而孩子的无意识记忆就将身边人所说的话都牢记于心了,在特定的情境下,孩子也会下意识的将存留在脑海中的污言秽语脱口而出,那么就这里我们要追踪其本质,扼制其源头才是治本之理。

世界千变万化,人心如流水,最易随世事而变即人心也。向善之心若不妥善经营,加之经历之事若皆为苦楚,终直至一极点,人心将翻转,所有是是非非将不如人意之处,人心大变也。变嫉善如仇,恶灵加身,终悔矣!

教育––教书育人,育人于教。教育的初始本就不分善恶,教育之下,人人皆为平等。受良好教育,让人鄙弃恶俗之事,行正行善;不受教育,心之若鹜,飞飞然也,难

以行端行善!然,教育与受教育的真谛都贵在专一之心。

二、精雕细刻之美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学与不学,全在于人自我的选择,所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道理人人都懂,知己自律难矣!知之而自律者终不悔矣。暮年之时才方能潇洒度日!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可见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好比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学习 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人之初》(1) - 图文

“寻根溯源,读文悟本”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唯有勤学习方能有作为----《人之初》文本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解读人:陈莎【课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解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d9t17rzgt8xswm2yhl07916095eiv009e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