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 史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历史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25 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
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
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
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
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
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
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
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第 2 页 共 10 页
初中历史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
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了解了这部分内容,有助
于学生了解我国诗歌史是经过了诗经、楚辞而魏晋而唐诗的演进过程;
石窟艺术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它
的营建与当时佛教盛行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难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古诗词的欣赏不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应
该理解诗的意境,这对于初—的学生来讲,比较难。
地位分析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石窟艺术”建议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出示充足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
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
第 3 页 共 10 页
初中历史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健康的审美观念。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
直接点题,介绍其内容,列举出其代表作,通过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并归纳出它的特
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
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
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 4 页 共 10 页
初中历史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
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
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
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
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 魏晋南北朝
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
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
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
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
第 5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