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真菌部分
呼吸道病毒 1、正粘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核衣壳(病毒核酸、核蛋白)、包膜(基质蛋白、脂蛋白、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A: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为保护性抗体;神经氨酸酶NA:也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不能中和病毒,不属于保护性抗体。HA及NA抗原性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甲型流感病毒划分亚型的依据。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性转变(质变)和抗原性漂移(量变)。 2、副粘蛋白 1、副流感病毒 2、麻疹病毒:人为唯一自然宿主;儿童为易感者;常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可获得终身免疫力。 3、腮腺炎病毒:人为唯一中间宿主;儿童为易感者;常通过飞沫传播;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呼吸道合胞病毒: 5、尼派病毒: 6、人偏肺病毒: 3、冠状病毒:有229E(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及婴幼儿间质性肺炎)、OC43(引起新生儿、婴幼儿急性腹泻和胃肠炎)、SARA(引起炎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4、风疹病毒:人为唯一自然宿主;常通过呼吸道和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出现流程、死胎、先天性耳聋、白内障、心脏病等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是主要预防措施,通常使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接种对象是进入育龄期的女青年,尤其是结婚之前的育龄女性;但孕妇禁忌接种风疹疫苗。 肠道病毒 1、概述:为无包膜的小RNA病毒,衣壳为十二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是感染性核酸;在易感细胞中迅速增殖,迅速产生细胞病变;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多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有1、2、3三个血清型,三个血清型缺乏共同抗原,同型有牢固免疫(体液),垂直传播(IgG经胎盘传给胎儿);好发于儿童,引起小儿麻痹症(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迟缓性肢体麻痹)。预防原则:对儿童及婴儿实行人工主动免疫,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显著致病特点是: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以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较少。 (1)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以夏秋季多见,好发于1-7岁儿童;表现为发热、咽痛,软腭、悬雍垂周围出现水疱性溃疡; (2)柯萨奇B组病毒——流行性胸痛(胸片无异常,表现为突发性发热、单侧胸痛)、心肌炎和心包炎(表现为端正发热、感冒,继而出现心脏症状,新生儿死亡率高); (3)柯萨奇病毒A24——眼病(表现为急性结膜炎); (4)柯萨奇病毒A16及新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以夏秋季多见,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表现为手足皮肤和口舌出现水疱性损伤伴发热); (5)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无菌性脑膜炎(夏秋季发病,表现为发热、头
痛、脑膜刺激征); (6)肠道病毒70型——麻痹症、无菌性脑炎及脑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7)肠道病毒71型——麻痹症、无菌性脑炎及脑膜炎、皮疹; 4、轮状病毒:是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常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有A-G7组,A组病毒感染最常见,是6个月-2岁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秋季腹泻 肝炎病毒 1、 甲型肝炎病毒HAV:核酸为单正链RNA,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 抗-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发病后1周达高峰,维持2个月左右逐渐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 抗-HAV IgG在急性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HAV的再感染有免疫保护作用;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乙型肝炎病毒HBV——Dane颗粒:核酸为不完全双链DNA;外衣壳(脂质双层、包膜蛋白:HBV表面抗原HBs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内衣壳(核心:HBV核心抗原HBcAg,含有病毒双链DNA和DNA聚合酶)。HBV归属逆转录DNA病毒。 抗原:HBV表面抗原HBsAg: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 HBV核心抗原HBcAg:不易在血循环中检测到;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HBc),但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 IgM(最早出现)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传染性;抗-HBc IgG(其次出现):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是感染够HBV的标志,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高滴度提示急性感染; e抗原(HBeAg):是前C(PreC)蛋白翻译加工后的产物,为可溶行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循环中,故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HBe); 致病性:传染源是急、慢性乙肝患者及慢性HBsAg携带者;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及性接触传播;表现多样,为无症状HBV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 主要用ELISA法诊断乙型肝炎:乙肝两对半——(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IgM)阳性,急性乙肝,传染性强;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IgG)阳性,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预防: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被动免疫(抗HBs的免疫球蛋白) 3、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酸为单正链RNA,有1个开放阅读框,基因组由9个基因区组成,分别为:5'端非编码区(最保守的核苷酸序列)、C区、E1区、E2/NS1区(易发生变异,导致包膜蛋白的抗原性变异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所识别,从而引起免疫逃逸,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HCV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有,也是HCV疫苗研制的一大障碍)、NS2区、NS3区(具有解旋酶和精氨酸蛋白酶活性)、NS4区、NS5区(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及3'端非编码区。 致病性:主要经输血、器官移植、血液透析、血液制品、污染注射器等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临床表现多样,但极易慢性化,多数为慢性感染,感染HCV后无免疫力。 抗原:抗-HCV是感染致病,不是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不能区分是近期感染,
还是既往感染。 4、 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酸为为单正链RNA;缺陷性病毒(病毒复制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完成)。HDV 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子啊血清中出现早,维持时间短,故不易检测到;但HDV Ag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HDV IgM和IgG,这些抗体均不是中和抗体,不能清除病毒。 HDV感染后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感染方式有:联合感染(既往为感染HBV的正常人同时感染HBV和HDV)、重叠感染(已受HBV感染的一个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再发生HDV感染)。 5、 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为为单正链RNA;主要经粪-口感染,临床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孕妇感染HEV后病情较重,尤以6-9月为重,常发生流产或死胎; 临床上常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出现早,消失快,可作为早期病人的诊断依据);抗HEV IgG(出现晚,在血中持续时间长达数月至数年,因此抗HEV IgG阳性不能排除既往感染) 虫媒病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猪(幼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牛、马、羊等家畜和鸟类;三节吻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感染乙脑病毒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IgM 、IgG抗体和血凝抑制剂。 2、 登革病毒——登革热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感染后表现为普通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3、 森林脑炎病毒 4、 新疆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 1、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有20各血清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I型(野鼠型出血热病毒)和II型(家鼠型出血热型)。其主要宿主机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感染后表现为肾综合出血热,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损伤,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和恢复期。 免疫性: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2天后即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低3-4天可检测出IgG抗体,病后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 2、 克里米亚-刚过出血热病毒 疱疹病毒 1、 单纯疱疹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HSV-1和HSV-2。患者积极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多少细胞表现为溶血细胞感染,典型皮损为水疱。表现表现为: (1) 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局部疱疹,HSV-1以腰上部感染为主,如龈口炎;HSV-2以腰下部及生殖器感染为主,如生殖器疱疹等。 (2) 潜伏感染:HSV-1常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常潜伏于骶神经节。 (3) 复发性感染: (4) 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HSV-1所致疾病:龈口炎、唇疱疹、角膜结膜炎、脑炎等;
HSV-2所致疾病:生殖系疱疹、新生儿疱疹、无菌性脑膜炎等; 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肤是VZV 的主要靶部位;VZV是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水痘为原发感染;带状疱疹为复发感染。 3、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3-5岁儿童EBV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 相关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 4、 人巨细胞病毒HCMV:只能感染人,不能感染其他动物。HCMV仅在成纤维细胞中增殖,且增殖速度缓慢,复制周期长,出现细胞病变需2-6周,表现为细胞肿胀,核增大,形成巨大细胞,核内和胞质内均可形成嗜酸性大型包涵体,宛如“猫头鹰眼”状。 相关疾病:(1)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2)儿童和成人原发感染;(3)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严重的感染。 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DIS) (1) 形态与结构:包膜(gp120-易发生变异;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2) 病毒的复制:结合(gp120与CD4分子)、脱壳、逆转录、整合、组装成熟; (3) 病毒变异:HIV的显著特点是高度变异性——逆转录酶无较正功能、env基因最易发生突变(gp120变异) (4)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 (5) 传播途径:性传播(主要)、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传播,其中胎儿经胎盘感染最常见); (6) 致病机制:HIV侵犯靶细胞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HIV感染小胶质细胞; (7) 感染过程: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潜伏期 血中HIV降至较低水平,淋巴结中HIV持续存在,病活跃复制 一般无症状 或轻微症状 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AIDS相关综合征 免疫缺陷期 HIV大量复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 血中可稳定检出高水平的HIV HIV 在机体内大量复制引起病毒血症 临床表现 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约2-3周后,症状自行消退 HIV抗原p24(+),4-8周后抗HIV(+) 各种症状均可出现,如低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 严重免疫缺陷表现,如各种机会性致病菌能感染和恶性肿瘤。未经治疗常于2年内死亡。 CD4+T细胞<200/μl HIV抗体(+) HIV抗体(+) (8) 微生物检查:a.HIV抗体检测:若HIV抗体筛查两次均为阳性,
则需蛋白印迹试验进行确诊,方可报告HIV感染。通常HIV抗体在感染4-8周之后才能在血液中检出,因此HIV抗体检测不能用于早期诊断。b.病毒抗原检测:HIV p24抗原检测可用于早期辅助诊断。 (9) 防治原则:药物治疗: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及以gp41为作用靶点的融合抑制剂。目前治疗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联合应用2中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1种蛋白酶抑制剂——英迪纳瓦ICV)——称鸡尾酒疗法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是一种能引起急性脑组织病变的嗜神经病毒——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其次为家猫; 传播途径: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而感染;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于发病前5天及具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人乳头瘤病毒HPV:人是HPV唯一的自然宿主,是人类肿瘤病毒。 (1) 皮肤疣:包括寻常疣(常由HPV1-4引起,多见于少年和青春期)、扁平疣(常由HPV3、HPV10引起。多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前臂等处); (2) 尖锐湿疣:低位性HPV6、HPV11引起生殖器尖锐湿疣; (3) 宫颈癌:高危性HPV16、HPV18 朊粒对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高压蒸汽灭菌(121.3℃,20分钟)不能破坏朊粒,需134℃、≥2小时才能使其失去传染性。 致病性:朊粒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致死性疾病)——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库鲁病、克雅病、克雅病变种等。 真菌: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细胞器。 单细胞真菌: 多细胞真菌:菌丝(有隔菌丝和隔菌丝)、孢子(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培养:沙保弱培养基。 白加丝酵母菌(白念珠菌):菌落特点:菌落呈类酵母型,可长出厚膜孢子;直接镜检-见到出芽的酵母和假菌丝,可以确诊; 新生隐球菌(新型隐球菌):菌落特点:菌落呈酵母型,菌体外周有肥厚的胶质样荚膜;直接镜检-见到圆形有折光性的菌体,外周有透明肥厚荚膜,即可确诊。 人乳头瘤病毒 朊粒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