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
序》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 2、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3、理解文章的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合作诵读文章。读清节奏、读准字音。 2、检查整理的一词多义、虚词、词类活用 3、检查句子翻译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第 1 页 共 7 页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聪明果敢的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是伶人吗?
三、理清论证思路
思考1:文中的观点句有哪些?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总结: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兴国”“亡身” “智勇”“祸患”是盛衰的一个具体体现; “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古文观止也有陈述,“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思考2:画出本课的论证结构思维导图 四 、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
第 2 页 共 7 页
思考3: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
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第 3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