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英语论文

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范杰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高等师范学校的英美文学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英语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英美文学课堂上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来论证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跨文化交际;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2-0041-02 英美文学课是五年一贯制师范小教专业的在校生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拓展知识结构,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英美两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具体作品中学习体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得到精神的滋养、人格的涵育、感情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良善健全的心性,更符合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克拉申(Krashen)认为,一个儿童的母语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他(她)同时接受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输入。这些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和可自然的,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来培养学生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注重笔试而忽视交际能力,在高等师范学学校,许多升入大专段的学生普遍不具备基本的文化意识。教师在引入目的语文化时,要关注学生实际,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注重实用性原则。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在大专一年级设置英美文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具体体现在英美文学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一书讲到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即能对不同文化保持一种积极的理解态度,能增强在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能,以此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求。接下来,笔者从信息文化、行为文化、成就文化三个方面浅谈英美文学课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所做出的努力。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体会差异时,应加深理解自身的文化,能客观把握双方的文化特质。在信息文化中,社会问题、地理、历史、节日、禁忌、英雄人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在西方,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圣诞节。圣诞前夜,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圣诞老人从烟囱送来的礼物;大人们有圣诞假期,把工作都搁置一边,准备装饰布置、外出旅行,尽情地享受快乐时光,就连美剧也要在这时候停拍一个月。在讲到英国文学的第二个章节即盎格鲁·诺曼时期,《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取材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一个浪漫传奇故事。故事一开篇就强调了在英国亚瑟王统治时期,圣诞节是非常盛大的、举国欢庆的节日。而在我们中国,大家欢天喜地、合家团圆的时候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不管是海外游子还是务工人员,在外多久,都要回家过年。宋朝的王安石通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这一节日的隆重与传统。可见,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对于领略英美两国的灿烂、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

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文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行为文化中,交谈模式、肢体语言、家庭观念、饮食习惯等,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早上起来,要吃酥饼米粥、包子辣汤、油条豆浆等;而简·奥斯丁的第一步小说《理智与情感》里的贵族小姐们要喝牛奶、吃面包。接下来笔者要引用英国文学第九章即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的一个行为文化的例子。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阿尔伯特琴瑟和谐,互敬互爱,但因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女王成天进入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对社交不感兴趣,因此两人偶尔也闹些别扭。有一天,女王独自去参加社交活动,夜深了才回寝室,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上前去敲门。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女王回答:“我是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阿尔伯特又问:“谁呀?”女王回答:“维多利亚。”门仍没有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阿尔伯特仍问:“谁呀?”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这次门开了,阿尔伯特热情地把女王请了进去。这个例子说明了随着地点的变换,一个人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转换,其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也应随着发生转变,以便与特定的身份、场景和关系相适应。否则就会发生语言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汉语中常常说“入乡随俗”,也说明了身份要与地点的转换相适应,要主动在礼仪、习俗、语言行为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达成一致。这个例子中,说话双方语言简单明了。但是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简短的句子中却包含了语言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心理变化,双方对对方的期望。女王对于阿尔伯特既是女王又是妻子。深夜回宫,女王的身份从女王转变为妻子,相应地她的语言也要进行转换,以适应妻子的角色。但是,她的第一次回答只适合于社交场合,在此有伤丈夫的自尊,给人一种至高无上、凌驾他人之上的感觉。第二次的回答“维多利亚”是个中性词,感情色彩很薄。当两次回答都未能如愿时,聪明的女

王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自己所在场所的角色,从而以柔情打开了房门和心理的大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与日俱增,学生在英美文学课上了解到这样关于女王的轶事,既开了眼界,又潜移默化中学习并逐步掌握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的所需技能。

在第三点的成就文化中,中西的经典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学典故、传说等有着差异,但又存在着共性。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英语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问题则是文学作品阅读、乃至这个英语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桂诗春教授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的一是语言因素,二是非语言因素。我国在训练外语阅读能力过程中的一个偏向就是把这两者混淆,甚至用前者代替后者,于是出现一种逐句分析语法结构的阅读训练方法。桂教授所谓的“非语言因素”就是指我们通常讲的文化问题,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即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人类文化的各个侧面应有尽有。如果对西方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那么英美文学阅读就会寸步难行,阅读中的交流就会中断,甚至出现误读原文语篇,达不到交际之目的。因此,对于英美文学阅读中的文化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文化问题作为文学中一个首先需要解决和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英语文学的阅读与欣赏才能深入。在英美文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进生活情趣,以增强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减缓学生与外来文化接触时的不适应,提高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心情愉快地学习。 在讲解英国文学第四章即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时,教师先做如此导入,提问班上的一位女生,“假使你日后遇到了一个心仪的外国小伙子,你俩都心心相印,在你们‘晒月亮’的时候,外国小伙儿深情地对你说,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也就是把你比作夏天,你会是什么感受

呢?”学生回答“为什么是夏天呢?这么燥热。应该是春天啊。我肯定很生气。”此时的教师未表现出任何的同情,却义正言辞说“唉,看来你俩还未达到心有灵犀的地步,真是只有月亮才懂他的心哦”。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如果你想珍惜自己未来的异国情缘,那么虽然这首诗较难,但你还真得学会这首诗。”总之,学生被吊足了胃口,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原来,英国因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环境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夏天是舒适的、恬静的,诗人对深爱的人比作夏天也就情有可原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交际环境讲授不同文化的语用差异,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运用语言更加得体,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得到精神的滋养、人格的涵育、感情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良善健全的心性。

在世界文学的范畴中,英美两国的文学占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高等师范学校的英美文学课程在高师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他们能开阔视野,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赏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能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英语论文浅论英美文学课在高师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范杰(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高等师范学校的英美文学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英语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cwq68gpcz0fluh9boav3qhtz4wh9l00tx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