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全真模拟卷07
历 史
24 C 25 B 26 A 27 C 28 C 29 C 30 C 31 C 32 D 33 A 34 A 35 D 24.【答案】C
【解析】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体现的是孔子认为只要做到儒家所倡导的“义、礼、信”就可称为君子,强调的是孔子对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用儒家思想来约束人的行为,并非是以德治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B选项排除;材料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且儒家思想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选项排除。 25.【答案】B
【解析】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选B;材料信息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材料中的举措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关系,排除C、D。
26.【答案】A
【解析】根据“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民营冶金业发展的情况,故选A,排除C;宋代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材料无法体现“广泛”出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私营冶铁业的态度,排除D。 27.【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是清朝秘密立储的做法,储君不可不立,但是立储之后不能显露储君,目的是为了提防臣下依附储君结党营私,故选C;乾隆皇帝没有完全摆脱宗法观念,材料无法体现秘密立储制度是乾隆开创,排除AB;秘密立储可以维护君主权威,但同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D。 28.【答案】C
【解析】根据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和来源的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影响,进入20世纪后,中国译著出现了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类下降,美英译著减少,史地类、哲学类和社会科学类译著、日本译著增多,C选项符合题意;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果已经通过洋务运动体现出来,但社会科学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明显, A选项错误;20世纪初源自日本的译著明显增多,不能说明近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和影响最巨、最深,B选项错误;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是从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D选项不符合史实。
29.【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规定男女礼服“料用本国丝织品”来看,这一规定在当时有利于国产丝织品的售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中外正常贸易没有受到阻碍,排除A项;这一规定与政治权利无关,排除B项;D项中的“实现了”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由于日军的扫荡,华北地区的抗战十分艰苦。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地区的作战,迫使日军从东南亚和中国战场调集兵力进行支援,这就缓解了中国华北战场的抗战压力,故C项正确;中途岛战役发生于太平洋战场,两者的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开始于1944年,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于1942年1月,而中国远征军开始作战是在1942年3月,故D项错误。 31.【答案】C
【解析】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寓意社会主义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故选C;漫画寓意并非过急贪快,排除A;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排除B;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2.【答案】D
【解析】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D正确;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B不正确;C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 3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阶级内部充满矛盾”可知当时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这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一些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利于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能得以成功有地缘、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34.【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后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因此列宁对工会组织的认识视角发生了变化,由“革命”转为“管理”,故答案为A项;这一变化与劳动者维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十月革命期间工人阶级已经是革命领导阶级,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工会独立性无关,排除D项。 3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说明印度传统食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而材料“日本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日本是时装业没有摆脱日式审美标准,可见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故A不符合题意;东方各国本土文化并未被西方文明同化,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冲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1.【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2分)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5分)
(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6分)
时代价值: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6分)
(3)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6分)
【解析】(1)变化:从材料“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斤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但在路易十四时期被凡尔赛宫取代,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随后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逐渐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据材料可知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之后在拿破仑时期被征服地区的大量艺术珍品被卢浮宫收藏,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卢浮宫的博物馆的变化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密切。卢浮宫的藏品日渐丰富离不开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卢浮宫博物馆提供物质基础;近现代民族观念和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卢浮宫博物馆的发展。
(2)成立意义:根据材料“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
民主共和精神;皇宫向平民开放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根据材料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时代价值:根据不同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努力展现不同时代的价值。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严重,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共同贡献:可以从文物建设、文物保护、文物交流角度解答。法国卢浮宫和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都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两者由原本的皇室居所逐渐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两者虽然是各自民族物质精神财富,但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 42.【答案】示例:
评析:材料观点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2分)
罗斯福新政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盛行自由经济政策;胡佛就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忠实信奉者,也正是自由经济政策才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罗斯福尽管在新政中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所创立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说明他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8分)
结论: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上完成了创新,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明晰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是评论他人观点的前提。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并未十分肯定罗斯福对历史所作的贡献,更多地认为罗斯福只是一个历史投机主义者,因为他虽然信奉“自由经济”,但他也坚信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其次,在明确作者观点后,对其做出肯定或者批判的结论,显然材料观点把罗斯福看作与胡佛是一样的“自由经济”奉行者,其实是抹杀了罗斯福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第三,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贡献进行论证。罗斯福新政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盛行自由经济政
策;胡佛就是自由经济政策的忠实信奉者,也正是自由经济政策才致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没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罗斯福尽管在新政中保持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而是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恢复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所创立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胆创新,说明他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 最后,对观点再次作出回应,总结升华自己的观点。
45.【答案】(1)背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重心向城市转移;经济学界深入探讨(放开价格的做法不可取);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思想解放;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淞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6分)
特点:由试点到全面推广(渐进性);法治保障,规范推行;理论创新(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相互推动。(3分)
(2)意义:有利于扩大大企业自主权,健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金融市场和法治建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可以得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重心向城市转移;据材料“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可以得出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淞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从经济思想的发展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股份制开始积极试点”可以得出由试点到全面推广;据材料“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可以得出法治保障,规范推行;据材料“针对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难题,我国创造性地采取了‘存量不动、增量先行’的做法”可以得出注重实践。
2003(2)据材料“进一步把国有大企业股份构成中占比过大的非流通股变为流通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得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所有制性质;依据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可以得出有利于法制健全等。
46.【答案】(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联合国宪章》的明文规定;亚非拉人民的斗争。(6分) (2)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有利于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9分)
【解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据材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可以得出,《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据材料“战后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可以得出,亚非拉人民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