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思品课程标准实施的误区
作者:王占勇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12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标》施行后,给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标》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 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几乎整节课让学生看书、讨论、表演……而教师却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常常是教师全程放手,缺乏相关调控,使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只能停留在自发状态。这就很难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笔者曾听过一节思想品德课,在这节课上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看完书后,老师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四个人轮流提一个问题,其他三人抢答,最后老师简单地小结后就下课了。这节课老师本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结果学生看书根本就没有看懂,在讨论中大多数学生只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很容易找到;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只是在说一些闲话,或者坐着无所适从,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任何收获。
《课标》强调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旁观者,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创设有效情景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对学生的错误的、不完善的观点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点拨与指导,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达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忽视传授“知识”
《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弱化“知识”的倾向。有的教师一味地强调实践性,无计划、无目的地让学生调查、参观、访谈和进行社会服务,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开展很多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表演、制作等,却很少或者根本不讲“知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