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荆 轲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一、字音 曩者(nǎnɡ) .
嘿而逃去(mò) .
殽之险(Xiáo) .
单于(chán) .戮没(lù) .变徵(zhǐ) .夏无且(jū) .二、通假字
①吾曩者目摄之 摄,通“慑”,震慑 .②荆轲嘿而逃去 嘿,同“默”,沉默 .③祸必不振矣 振,通“赈”,救 .④北购于单于 购,通“媾”,和好 .⑤心惛然 惛,同“昏”,迷惑 .⑥恐不能须臾 能,通“耐”,经受得住 .⑦太子送至门,戒曰 戒,通“诫”,告诫 .⑧其意不厌 厌,通“餍”,满足 .
- 1 -
说卫元君(shuì) 有不称者(chèn) ..沈深(chén) .
居有间(jiàn) .饿虎之蹊(xī) .揕其匈(zhèn) .
擿秦王(zhì) .箕踞(jī) .
泾渭(Jīnɡ) .
樊於期(wū) .蔽席(piē) .焠之(cuì) .
被八创(chuānɡ) .不能须臾(nài) .
⑨莫敢合从. 从,通“纵”,合纵 ⑩使悉反.诸侯侵地 反,通“返”,返还 1○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1○2右手揕其匈. 匈,同“胸”,胸膛 1○3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腐,通“拊”,拍 1○4请辞决.
矣 决,通“诀”,告别 1○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摄 1○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1○7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三、一词多义
(1)及???①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连词,以及?
?②及.政立为秦王 介词,等到(2)故???①故.尝质于赵 名词,以前??②故.
丹怨而亡归 连词,所以
?(3)固?①固.
去也 副词,本来?②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名词,险要的地势 ?.
?③固.请毋让 副词,坚决地?①而之燕(4)而?. 连词,表承接?②盖聂怒而.目之 连词,表修饰?③民众而?.士厉 连词,表并列
④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
内有乱 连词,表假设?①其.后秦伐魏 代词,那 (5)其??②然其.
为人沈深好书 代词,他?③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代词,那些
?.④其.
后乃可图也 代词,这?①以.
术说卫元君 介词,用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
伐齐 (6)以?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③奈何以.见陵之怨 介词,因为④以.
次进 介词,按照- 2 -
?①徙于.卫 介词,到 (7)于??②荆轲游于.
邯郸 介词,在?③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介词,被
?.④言足下于.太子也 介词,向?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介词,通过 (8)因?
?②因遂自刎而死 副词,于是?. ?③因.而刺杀之 介词,趁机四、古今异义
①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 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②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③且至于..
燕 古义:至:到;于:介词,表对象。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④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获罪。
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⑤足为寒心.. 古义:内心恐惧。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⑥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困厄,窘迫。 今义:经济困难。
⑦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⑧太子逢迎..
- 3 -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消耗尽。 今义:消失。
⑩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盖聂怒而目.
之 名词作动词,用眼瞪 ②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名词作动词,当作人质 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穿着衣服,戴着帽子 ④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名词作状语,天天 ⑤稍蚕.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⑥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⑦太子受而舍.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居住 ⑧臣.海内之王者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臣 (2)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远方 ②太子迟.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 ③群臣怪.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痛苦愤恨不能释怀的仇恨。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句
译文:秦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的悬赏来购买他的脑袋。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 4 -
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收入宫为奴婢。 ④燕见陵之愧除矣 被动句
译文: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消除了。 ⑤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状语后置句 译文:蒙嘉先在秦王面前替荆轲说。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⑦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在殿上侍奉的大臣。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名师指津] 抓住文本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入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名师指津] 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总结。
[我的理解] 表现了荆轲理智、深沉、精细的性格。太子丹向荆轲说明形势、提出设想后,荆轲没有马上表示态度,而是“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经太子“固请毋让”后,才答应下来。但他并不贸然行动,“久之,荆轲未有行意。”这两个“久之”,突出了荆轲的理智、深沉。不难想象,他是在思索着怎样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并尽可能做周密的准备。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然而太子丹却未理解这一切,不耐烦地两次催他动身。这表现了太子丹的识人不深、浮躁,更衬托出荆轲的沉着、精细。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