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叶建荣, 张 兰, 范 涛, 努尔比艳·克尤木
【摘 要】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科于2008年2月~2008年6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2)001 【总页数】2
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1],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 PNB)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科于2008 年2 月~2008 年6 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 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7~84 岁,平均46岁。均为上肢手术的患者,颈部外观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排除肩关节及
合并神经损伤者。上臂手术26 例,前臂手术20 例,手部手术14 例。手术切口偏向桡侧30 例,偏向尺侧30 例。ASA 分级: Ⅰ级32 例, Ⅱ级19 例, Ⅲ级7 例, Ⅳ级2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 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即异感法,对于反复穿刺5次找不到异感的患者采用突破感法[2]。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所用局麻药及剂量等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静脉穿刺,输注复方林格氏液。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肩胛部常规垫枕,暴露颈部。I组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 EX - DIG),将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患肢皮肤相连,负极与高度绝缘的STIMUPL EX穿刺针(B/BRAUN公司,德国) 连接。将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设置为1 mA,频率为1 Hz。手术区域的主要感觉神经是要阻滞的靶神经,阻滞相对应的运动神经就可达到阻滞靶神经的目的,利用神经刺激器在肌间沟诱导出相对应的肌肉动作,来指示运动神经(屈肘代表肌皮神经受刺激,屈腕代表正中神经受刺激,伸腕代表桡神经受刺激,臂外展代表腋神经受刺激,向尺侧屈腕伴小指收缩代表尺神经受刺激)。逐渐减少刺激电流并调节进针的方向和深度,直至电流减至0.1~0.3 mA,仍有肌肉颤搐,则说明定位准确,回抽无血,可注入局麻药。在操作过程中,分别记录当电流减至0.5 mA 和0.3 mA 时引出的肌收缩动作。Ⅱ组采用传统方法肌间沟进针后,当上肢有触电感且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采用突破感法者,进针有突破感后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所有病例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手术开始后阻滞效果若未达到手术要求,则需静脉追加芬太尼、氟哌利多合剂2 ml,5~10 min无明显效果改为全麻。2组局麻药物均使用0.5%罗哌卡因(体重<50
kg,给予20~25 ml;体重50~70 kg,给予25~30 ml ;体重> 70 kg,给予30~35 ml)。
1.3 观察指标 局麻药物注射后,分别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区皮肤出现发热、发红)、感觉消失时间(针刺麻醉区无痛感)、运动阻滞时间(麻醉肢体不能对抗重力)、镇痛时间(麻醉区感觉消失至完全恢复时间) 。神经阻滞效果评价分为阻滞完全、阻滞不全和阻滞失败。阻滞完全:手术区完全无痛,肌肉松弛,术中不需要辅助任何镇痛药物。阻滞不全:臂丛神经的某些分支未被阻滞或阻滞不全,导致某些区域疼痛未消失或镇痛不全,在切皮或分离深部组织和骨膜时疼痛,术中需要辅助镇静和镇痛药物或加用局麻才能完成手术。阻滞失败:经上述处理如仍不能完成手术,改用全麻完成手术[2]。观察并记录有无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症、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经术后随访,了解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PEM3.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Ⅰ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4条主要神经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Ⅱ组(P<0.01)。Ⅰ组在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温度觉及痛觉阻滞起效时间上明显快于Ⅱ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表2)。Ⅰ组无并发症发生,Ⅱ组穿刺过程中误入血管3 例。Ⅰ组30 例中阻滞完全者29 例(97%)。Ⅱ组30 例中阻滞完全者21 例(7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 讨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