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
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
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
第三节 真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观察并认识常见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形式; 4.了解食用菌养殖的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课前准备
1.有关真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用面包、柑橘培养的真菌 3.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生长中的真菌录像 观看录像 提供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认识真菌的细胞结构特征 观察青霉或曲霉的菌丝,尝试分辨两种菌丝;观察酵母菌的图片,总结真菌细胞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认识真菌的营养方式 观察发霉的食物,解释霉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实物资料,指导学生观察 认识真菌的繁殖方式 观察图片,解释霉菌的营繁殖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 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巩固对真菌主要特征的理解 辨别各种常见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和繁殖方式 提供图片和实物资料,知道学生观察和分析 孢子印的制作和食用菌的栽培 操作 提供资料,指导学生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在生物界里,还有一种菌类,它的样子和细菌有很大差别,这就是真菌。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生物吧:(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构成真菌的躯体的主要是什么结构? 学生:菌丝。
教师:真菌的菌丝长得都一样吗?(指导学生观察根霉和青霉) 学生:不一样,有的透明,有的是绿色的, 有的是黑色的。
教师:虽然菌丝的结构不一样,构成菌丝的细胞结构却是一样的,让我们比较一下构成霉菌菌丝的细胞和细菌的细胞有什么不同? 学生: 有细胞核。
教师:对,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没有叶绿体。另外,霉菌还是多细胞的生物,而细菌的每个细胞都是单独的生命体。不过,也有单细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图片)它虽然是单细胞生命,但是它的细胞结构也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而不具有叶绿体,所以也是真菌。
教师:摸一摸真菌菌丝扎进面包(柑橘)的地方,和没长霉的地方比较,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软。
教师:这是为什么?录像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菌丝分泌的物质将面包(柑橘)分解了。 教师:可见,真菌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为什么菌丝的颜色不同呢?我们放大看一下(展示图片)。
学生:是菌丝顶端一个个小圆球的颜色不同。
教师:这些小圆球也是一个个细胞,不过它们和构成菌丝的细胞不同,这些细胞可以随空气散放到各处,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霉菌个体。这些细胞就叫孢子。总结霉菌的繁殖方式。 学生:孢子繁殖。
教师:除了酵母菌和霉菌以外,你还知道其他的真菌吗? 学生:蘑菇。
教师:让我们认识一下各种好吃的蘑菇(展示实物和图片) 学生:积极发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师:为什么说蘑菇是真菌?你能从这张图片中寻找出支持蘑菇属于真菌的证据吗?(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多细胞的,也是由菌丝构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细胞壁、细胞核等。
教师:(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录像)不同种类蘑菇的孢子形状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孢子印来观察(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
教师: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们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吗?确实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发实在太慢了,我们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指导学生操作或提供资料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操作)
学生:选择制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教学反思
做开发课程资源的有心人
我认为这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的一段录像。对于真菌的结构,学生们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丝\的概念。由于菌丝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的器官、组织相差很远,在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很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师为我提供的这段录像,非常生动形象,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让我感叹:如果能有适宜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收获会更多,教师讲起课也更省时省力。
收集课程资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段录像的获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但也是由于我每时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将它很好地保存下来。曾经听到一个故事: \有人向一位刚上完一节出色的公开课的特级教师提问:'您准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十五分钟,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我觉得每一位有志于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都应当如此。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对不同的问题评价这一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2.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从家中拿来腐烂、生霉的面包和水果,采集带有根瘤的豆科植物及地衣等。
2.教师:与课本教材内容相关的动植物标本,人体患病的图片,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CAI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技能训练 思考并回答: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各小组的同学们展开讨论并作出各种设想。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自然界中就可能会出现动植物的遗体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或许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 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讨论之后回答: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边观看课件,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2,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讨论后回答:细菌和真菌以水果和面包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和面包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腐烂、面包生霉。
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试图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观看课件展示的内容,感到触目惊心。
脚癣是种皮肤传染病,患者的脚奇痒,起水疱、脱皮、溃烂。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用具分开,保持皮肤干燥等。进一步感到震惊。没想到小小细菌和真菌对人的危害如此之大。
举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例如用抗生素治疗很多种疾病。并展示收集的一些抗生素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如红霉素、金霉素等。 认真听讲,思考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遵照医嘱。
阅读课后材料\以菌治虫\,小组进行讨论。了解利用细菌和真菌防治农业害虫的益处、优点及防治过程。
部分同学回答: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同时也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边看实物边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说明,并积极思考。
试图解释: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小组讨论回答:因为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而氮元素又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可以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小组讨论后回答:\生物固氮\比工业固氮所需要的能量少,而且这种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归根结底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等特点,而且具有成本低、收益高的优点。
阅读教材并思考后回答:细菌和真菌共生在动物体内有助于分解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人体内的也有大量的细菌,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认真听讲,回忆细菌和真菌哪些方面对人和动植物有利,哪些方面有害。
先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小组讨论、交流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及其理由。
选出最佳方案,说明理由。同时,说出其它两个方案不完善的道理。 请同学们回忆:哪些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非常正确,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一个什么状况?是的,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世界将会是一个不堪设想的局面。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观察与思考\的有关内容,讨论真菌和细菌是怎样促进物质循环的?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事实上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活得如此之好,这与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是分不开的。就是因为它们对物质的有效分解,促进物质的循环,我们生活的世界才如此美好。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细菌和真菌使水果和面包腐烂、生霉。它们与水果和面包的关系是怎样的?(出示CAI课件,展示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
回答得较全面,细菌和真菌通过对水果、面包的分解作用,最终把它们分解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
通过前面的观察、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
展示真菌和细菌导致患病的CAI课件。如扁桃体炎、丹毒、足癣等。 一边介绍病例的特征,一边介绍其危害和防治方法。请同学介绍\脚癣\。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预防脚癣,如不穿别人的鞋,去别人家不换鞋等。
从上面情况看,细菌和真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病,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见解。
归纳总结出有些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药,人体会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呢?(引导学生阅读课后材料)
答得很好,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造\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索\等。
同学请看这是我们所熟悉的\豆科植物的根瘤\、\地衣\,请问这是怎么形成的,与微生物有关系吗?
解释得很清楚,同学们越得较仔细。基本上清楚地衣和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把共生的概念总结出来,并划在书上。 这种共生关系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呢?
请问现在的工业生产氮肥的能力水平较高,为什么还要用\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前面谈到植物的共生,动物和人体内也有共生的例子,那么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9页的内容,然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通过学习明白了它们对人和动植物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认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清楚了探究的方法步骤,但怎样去评价实验方案也是提高我们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每一个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1.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没有它们自然界将会是什么状况。
2.在CAI课件、图片等的辅助下,探讨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3.具体分析细菌和真菌是怎样分解面包、梨等物质的。最终的产物是什么,意义何在。 4.从学生身上或学生身边所发生的细菌和真菌使人或动植物致病的例子说起,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指导学生积极预防。
5.通过一些实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共生的现象和概念及共生对动植物、人和环境的好处。
6.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材料\以菌治虫\,并结合共生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7.引导学生讨论和评价三个实验方案,选出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
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什么状况?\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一面,并积极探讨如何防治这些疾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及文字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课后材料\以菌治虫\,让学生知道细菌和真菌还有有利的一面。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多个活动,来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体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参与、探究及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如何去预防某些疾病,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2、尝试制作甜酒、酸奶、酸菜等食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项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2、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食品包装袋;搜集有关污水处理的资料等。 教师:收集部分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制作真菌促进淀粉分解过程及原理的CAI课件;乳酸菌使牛奶变成酸奶的CAI课件。 教学设计
1、通过一些实物、CAI课件及教材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真菌在制作中的作用及原理。
2、师生共同探讨甜酒、酸菜等食品的制作。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及方法,并结合教材内容,搞清楚食品包装的常见方法及原理,并学会选择安全食品。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读物\抗生素今昔\及常见的抗生素的种类及作用,使学生明白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知道了不能滥用抗生素,选择健康的生活习惯。
5、教师引导学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等应用的内容,并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6、探讨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细菌、真菌与疾病的防治
细菌与环境保护 思考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对我们有用的例子,并给以回答。如制作甜酒时用的酒曲,生病时用的青霉素等。
思考、讨论,边讨论边记录食品的名称及这些食品可能用到哪些细菌和真菌。
部分同学回答:向我们平时生活中吃的馒头,要用到酵母菌;喝的酸奶,必须用乳酸菌;还有甜酒、酸菜、醋、啤酒等都离不开细菌或真菌。
仔细观看面包等食物,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小孔,用手捏着很松软。思考是哪些真菌在里面起作用呢?看教材第71页,然后观看大屏幕:真菌使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图示。
积极回答:制作面包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面包膨大松软,而面团中所含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了,所以,我们没有吃到酒味。 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看大屏幕:有的细菌如乳酸菌,能使牛奶变成酸奶的过程图解后。
就自己理解的内容给以回答。
阅读教材中关于甜酒的制作过程,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可能是酒曲中有真菌等将糯米分解成了葡萄糖。纷纷表示要尝试制作甜酒。
讨论后总结为: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时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拿出各自准备的食品包装袋,相互交流食品包装的一些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认真观察,积极讨论、相互补充。图中有七种保存食品的方法,分别是:袋装肉肠、袋装牛奶及盒装牛奶、肉类罐头、咸鱼、果脯、腊肉及干蘑菇。这些方法都是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冷冻和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的原理。
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包装说明,尽量选择安全食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期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身体健康。
阅读课后读物教材内容,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思考。
在此基础之上解释道:人们这种说法是不够科学的。其实,生病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某些真菌来杀死致病细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抗生素能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
根据生活经验及课后阅读材料得知:抗生素适于治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能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还会杀死人体内有益的细菌。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
阅读后,深深地感到:这些药品的生产都利用了基因技术和细菌繁殖速度快的原理,大大提高了生产速度,降低成本,造福人类。因此科技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可以把较好地资料向全班介绍),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 细菌主要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如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净化。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利用细菌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纷纷献计献策:利用细菌、甲烷菌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的甲烷还可以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既净化了污水又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细菌和真菌有好的也有坏的,谁能举出它们对人类有用的例子?很好,其实细菌和真菌中有很多种类对人类及环境是有用的。人们究竟在哪些方面利用细菌和真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的制作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答得很好。看来我们的日常生活还真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请同学们以面包的制作为例,分析一下真菌究竟起什么作用?(展示面包食物及相关的CAI课件)
展示课件及酵母菌使瓶上方的气球吹大的演示实验。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同学们喜欢喝酸奶吗,它又是怎么制作的?(展示CAI课件)
必要时给以指导,并号召同学们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尝试制作酸奶。 谁品尝过甜酒,能否结合刚才学的知识分析一下甜酒为什么是甜的?
回答得很好。制作甜酒用的酒曲就是真菌中的一种曲霉,它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请同学们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袋及包装方法,下面我们共同探究一下食物的保存方法。
讨论得很好。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73页\观察与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图中介绍了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2)这些方法依据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3)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的腐败?
在学生回答时,给以及时的提示、纠正和补充。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我们在购买食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一提起细菌人们总认为应该避而远之,因为它是给人类带来疾病的代名词。事实上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阅读课后读物\抗生素今昔\及教材第74页内容,给以判断和
解释。
给以提示、补充。
抗生素在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时效果很好,能否大量地使用它呢?
请同学们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等应用的内容,如利用基因技术生产胰岛素。谈谈你的感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5页内容,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方面的材料,思考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
回答得很全面。同学们,清河就在我们身边,它发出的臭味相信我们都很清楚,它污染着空气,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谁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向政府提出一些治理方案呢? 同学们提的建议很好,能较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多方面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及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改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内容没有概念性的知识,原理也不多,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之上,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及收集的材料,着重探讨如何利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造福。如课堂上教会学生怎样制作甜酒、酸菜等,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学易操作,学生深感生物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较好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常见食品的包装方法及食品保存的原理,从而学会了如何选择安全食品。然后,又介绍了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细菌与环境保护,向学生渗透着STS的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一些生物技术,又学会了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多方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是学生对于分类知识,要建立感性的认识和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准是很难的。应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七年级上册的\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观察记录表。学生记下所观察的10种生物的名称和形态特征。 2.教学器材:动植物类群的图片。
3.教学课件:CAI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1.学生进行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1.学生利用图片和文字等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病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1.学生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1.演示盒子,引起学生兴趣后质疑:里面有什么? 1. 提出问题:
①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②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③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④假根有什么作用?
⑤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⑥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启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图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 2.提出问题:
①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②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③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④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1.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请学生判断它们的分类依据?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鱼 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你知道吗?在不经意中你已经运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演示讨论题: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演示思考题: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演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填入表1。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按初一上学期的小组进行。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分类活动中涉及到的有关分类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校园常见植物,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在室外根据植物的各种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比较、分类的能力(比较植物的茎、叶和花等并按外形给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3.教学中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植物分类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室外根据植物的各种特征进行简单分类。教学中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植物分类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笔、尺子、记录本。
2.教学器材:印发《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列队。 教学设几: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植物分类的知识
三.学生分小组观察植物并进行分类
四.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结 学生以五人小组为单位,在1号池塘之前集合。 学生回忆植物分类的知识。
学生分小组一边观察一边填写。时间是30分钟。 学生总结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区别
学生总结裸子植物的叶多数为针形、刺形、鳞形等。而被子植物的叶子多数是阔形、披针形等。 组织教学,将准备好的《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单》分发给同学。教育学生注意保
护植物。
引导学生复习生物分类的知识。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给植物分类。指导学生填写\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可以试试用这张表来查一查。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1.根据茎区分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2.叶子的形状来区分植物。 3.根据花来分类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植物分类的知识
三.学生分小组观察植物并进行分类
四.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结 学生: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学生: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生分小组一边观察一边填写。时间是30分钟。
学生总结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区别:乔木一般都比较高,而且有明显的主干;灌木一般都比较低矮,是一丛一丛的,没有明显的主干。草本和木本的都有直立和藤本的。直立的植物就是自己可以挺直站立的;而藤本的就是必须攀援其他的植物,自己无法站立的植物。 学生总结裸子植物的叶多数为针形、刺形、鳞形等。而被子植物的叶子多数是阔形、披针形等。 学生回答:菊花 回答:象嘴唇
回答:象钟一样 以五人小组为单位,在1号池塘之前集合。老师将准备好的《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单》分发给同学。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生物分类的知识,今天我们要运用原来学习到的知识,通过观察给植物分类。注意保护植物。
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哪两类?对植物进行分类,不能单单根据它一个特征进行,要把各个特征结合起来才行。
请大家看\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要求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可以试试用这张表来查一查。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1.根据茎区分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木本又可以分为乔木和灌木。爬山虎就是一种木质藤本,而箻草则是草质的藤本。
2.叶子的形状来区分植物。观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叶。如构树叶子是阔卵形,柳叶是披针形。油松的叶子是针状。
油松是两根针长在一起,下面还有个小小的包被,白皮松是三根针叶长在一起,而且下面
没有这样的小的包被。圆柏的叶子,象鱼鳞一样,这种叶子就是鳞形叶。侧柏和圆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老叶是鳞形的,但是新叶就是刺形的了。雪松的叶子也是针形的。 对比毛白杨和加拿大杨。毛白杨的叶子在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有白色毛,而加拿大杨没有,毛白杨的树皮是很平整呈白色,而加拿大杨的树皮是有很明显的沟沟壑壑呈褐色。 3.根据花来分类。观察苦荬菜和牛膝菊。每一个长得象花瓣的其实都是一朵花。菊科植物的花都是这样的,这叫做头状花序。你们能说出具有头状花序其他的植物吗? 观察一串红,看看它的花瓣象什么?所以叫做唇形花瓣。
观察牵牛花,它的花瓣象什么?这种花瓣就叫做钟形花瓣。植物的花瓣的形状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是给大家举了一些例子。 设计思想:
通过室内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但对植物进行分类,不能单单根据它一个特征进行,要把各个特征结合起来观察。本节室外课主要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比较植物的茎、叶和花等给植物进行简单分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植物分类,认识校园内的植物。
第二节 从种到界 教学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分类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6.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分类的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 2.教学器材:动物类群的图片。 3.教学课件:CAI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
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分类的等级 马的分类等级 1.区别种与物种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5.区别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6.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植物的分类等级
四、林奈和双名法 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观察图片,马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与其他动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学生看图,确定斑马和马最像。
明确无论红马、白马还是棕马,都属于马种,只是颜色不同;但是斑马与马相比,除了有白黑相间条纹以外,还有许多不同。仔细看看图,它们的身形、头、尾巴都不同,而且斑马生活在非洲。所以它们虽然长得很相象,却属于不同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学生看图确定驴与马、斑马最像。
同学讨论2分钟: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 学生讨论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小组讨论两分钟,把打乱了顺序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排列: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学生讨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就像我们使用的通信地址一样,知道了国家、省、市、区和街道名,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收信人,同样知道了一种动物的门、纲、目、科、属,就可以确定它的分类地位,也就能知道它和其它种动物在进化上的关系。以便能更好的认识它们,从而有效地保护它们。 引言: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为太空人小明填写通讯地址。使学生明确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分类,人为地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不同的分类等级。板书:第二节 从种到界 讲授新课:
以马为例看看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如何判断马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与其他动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演示图片,引导学生从三种动物中找到和马最像,最接近的。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马种呢? 演示图片驴和犀牛,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
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 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归纳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特点。 演示飞来一只蝴蝶,它应该飞进哪个纲里面呢?为什么呢? 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
小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引导学生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植物标牌,示生物的学名。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是拉丁文,叫双名法。 生物学家们划分了很多的分类等级来对生物进行分类,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作业:给植物挂牌。 教学过程设计
学 习 内 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分类的等级 马的分类等级 1.区别种与物种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5.区别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6.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植物的分类等级
四、林奈和双名法 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观察图片,马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与其他动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回答:斑马。因为斑马和马最像。 有的同学说是,还有人说不是。 回答:驴
有的同学说羊,因为身形像;还有的同学说犀牛。 同学讨论2分钟: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 同学说:没有。
因为它没有像这五个纲的动物一样的脊椎。
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最近的是人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
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引言: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分类,人为地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不同的分类等级。板书:第二节 从种到界
以马为例看看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如何判断马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与其他
动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演示图片。
每匹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所有的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种是最小的分类等级。 这是一匹棕红色的马,现在我们从上面的这三种动物中找到和马最像,最接近的。它们是不是都属于马种呢?
无论红马、白马还是棕马,都属于马种,只是颜色不同;但是斑马与马相比,除了有白黑相间条纹以外,还有许多不同。仔细看看图,它们的身形、头、尾巴都不同,而且斑马生活在非洲。所以它们虽然长得很相象,却属于不同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演示图片:驴和犀牛,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呢?
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红马和白马可以交配,生下小马;但是马和驴交配生下的就是骡子,不是马也不是驴,所以同种内的动物可以交配,不同种的个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就不同了。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区分是不是同一个种。
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
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把具有刚才这些特征的动物通通归入哺乳纲。鸟类被覆羽毛,卵生,恒温归入鸟纲。没有毛,有干燥的鳞片、卵生、变温的动物归入爬行纲,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归入两栖纲,终生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的动物归入鱼纲。
演示飞来一只蝴蝶,它应该飞进哪个纲里面呢?为什么呢?蝴蝶被排除在这五个纲之外。我们把这五个纲的动物又统一成脊索动物门,而蝴蝶属于没有脊柱的环节动物门。 为什么是脊索动物门。而不是脊椎动物门呢?请大家摸摸自己的脊柱,是不是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脊椎骨组成的?但是还有些低等的动物,它们也有像我们的脊柱一样的轴,但不是骨头样的,它们的轴就叫脊索。所以我们把有脊索和脊柱的动物都归入有轴的脊索动物门。除了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外,其他动物都没有脊索或者脊柱,它们又分为环节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像蜗牛就属于软体动物门。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
演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看到SARS病毒,它是一种冠状病毒。与植物和动物完全不同,没有细胞的结构。属于另外一个界。
小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问题: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通过学习,请帮助小明寻找一下他的亲缘关系。演示图片小明。 问题:他与地球上哪种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
把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打乱了,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排列。
小明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了。
同样,植物的每一个物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入相应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演示植物标牌,示生物的学名。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由姓和名组成。银衫是中国人给这种植物起的名字,外国人可不一定认识。所以我们要给每种生物起一个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认识的名字,这个正式的名字就是生物的学名。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是拉丁文,叫双名法。发明双名法的科学家是瑞典的林奈。演示图片:属名和种加词要用斜体,属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命名人的名字要放在最后用大写,正体。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
Populus 为属名,tomentosa为种名,Carr是命名人。
生物学家们划分了很多的分类等级来对生物进行分类,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像我们使用的通信地址一样,知道了国家、省、市、区和街道名,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收信人,同样知道了一种动物的门、纲、目、科、属,就可以确定它的分类地位,也就能知道它和其它种动物在进化上的关系,比如常见的马、牛、驴和猪四种动物,虽然都是哺乳动物,属哺乳纲,但马、驴同属奇蹄目、马科,而牛和猪属于偶蹄目,牛属于牛科,猪属于猪科。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在进化上,马和驴的亲缘关系要比牛和猪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②对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能更好的认识它们,从而有效地保护它们。 作业:给植物挂牌。 教学后记: 设计思想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通过寻找马的亲缘关系,来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分类的等级 二、马的分类等级 1.区别种与物种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5.区别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6.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三、植物的分类等级 四、林奈和双名法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3.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说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3.学习分析资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生物的多样性的课件。 2.收集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教师:播放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录像。然后提问大自然中美丽的风光是由哪几种因素形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新课内容 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提出有关生物种类和多少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教师:1.展示资料。
2.指导学生分析资料,讨论有关问题。 学生:分组阅读资料,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展示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基因的多样性
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展示图片、录象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理解基因的多样性是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原因。
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游戏,说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
五、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他吧! 录像:播放生物多样性的录像。
教师:刚才大家被影片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板书,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 学生:(随意地预测)
教师:其实不仅我们不知道,科学家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有500万种,有的说有1000万种,更有的说有一亿种之多。总之,自然界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板书: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师:虽然我们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生物,但人类已经标识了其中的175万种。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生物学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展示课件: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实际存在500万到1亿种之间。 已识别约175万种
教师:1、(设疑)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资料,来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情况。 3、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先阅读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 学生资料1:课本第90页表格
思考题:1) 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2) 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3) 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4) 怎么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思考题:1)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学生:1、动物和植物。
教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学生:细菌、真菌和病毒。
思考题2、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学生:被子植物最多,裸子植物最少。
教师:我国的裸子植物种类最少,为什么又被公认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呢?(思考题3) 学生:因为我国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 学生:我国有许多世界上所特有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 学生:她们在地球上出现年代非常久远。 思考题4
教师:怎样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的总种数占世界的百分比? 学生:我国已知植物种类与世界已知植物种类的比值,再乘以100%。 学生:约为14.96%
教师:把这个数字放到世界范围去看,处于什么水平呢?
展示:这是一张部分国家生物种类的排列图,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在世界上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