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及创造性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及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及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及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实战演练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及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及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及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14.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15.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1)将较复杂的技能分解成许多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分别掌握;(2)促进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组合;(3)多次综合练习,使其达到自动化水平。
16.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及反思。
17.创造是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
1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实战演练
19.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 2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22.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23.环境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3)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纪律和规范,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也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4)社会文化中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探索那些有可能失败的未知事物,也会限制个体创造性的发展。
24.智力及创造性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
25.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容忍模糊及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6.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27.创造适宜的环境要:(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及考试内容。
28.要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该做到:(1)给学生应有的信任;(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不作评判;(4)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5)提供某些集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