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档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2012 年中小学、幼儿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模拟考试(2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小题 0.5 分,共 30 分) 1.下列哪部法律确定了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D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成年人保护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指 B
A.幼儿园、小学阶段 B.小学、初中阶段 C.初中、高中阶段 D.幼儿园、高中阶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未成年人指 的公民。D
A.未满十四周岁 B.未满十六周岁 C.未满十七周岁 D.未满十八周岁 4.小学教育的根本性质是 A
A.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 B.为升入中学打基础 C.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D.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 量
5.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是 B
A.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B.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C.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 发展 D.面向全体、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 要标准是 B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8.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人 的本质观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了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 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B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10.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是 B
A.未成熟的人 B.发展中的人 C.成熟的人 D.被塑造的人 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A. 教学 B. 完成当地领导机关布置的重要任务 C. 思 想品德教育 D.完成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突击任务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 -1- 个别学生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 D.学生学业检查和评定 14. “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B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 名言指的是要重视 A A.榜样示范 B.实际锻炼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经典文档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16.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 、 、 观点的提出者是 B A.洛克 B.杜威 C.华生 D.布鲁纳 17.“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 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教师应注重 C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培养学生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 18.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D
A.社会公德 B.教育理论素养 C.教育思想 D.职业道德 19. 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 B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0.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 中起 A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体作用 D.基础作用 2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的 D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22.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 D
A.学生认识直接经验的过程 B.教师的认识过程 C.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 D.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间接经验的过程
2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 立操作, 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 以 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称为 B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讲授法 D.实习作业法
24.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 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 A 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5.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 的方法是 D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26. 在教学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 引 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 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 C A.讲授法 B.参观法 C.情境教学法 D.循循善诱法 27. 《给教师的 100 条建议》作者是 B
A.马卡连科 B.苏霍姆林斯基 C.叶圣陶 D.陶行知
28.由实际教育工作者(通常是教师)担任研究者, 以学校或教学中亟待改进的实际教育问题为研究内 容,并以改进这些教育活动为目的的研究方法是 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29.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 尔巴特发表的 C
A. 《民本主义与教育》 B. 《爱弥尔》 C. 《普通教育学》 D. 《教育漫话》 30.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活动 、 应遵循 A
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A
A.民主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32.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 D 应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关键所在。 A.自觉性 B.自律性 C.主动性 D.主体性
33. 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 这主要是根据遗忘过 程的 B 规律。 A.再认 B.先快后慢 C.倒摄抑制 D.消退抑制
34. 教师在黑板上用红笔标示重点, 以引起学生的重 视,这是利用知觉的 B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经典文档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35.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说明了心理是 D
A.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B.脑的机能 C.在实践中发 生发展的 D.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6.有经验的教师穿了新衣服总是提前到班级里亮 相,这是考虑到刺激物的 D 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A.强度 B.对比关系 C.运动变化 D.新异性
37.智力的核心是 D 能力。 A.记忆 B.想象 C.观察 D.思维 38. “知之深,爱之切”说明 A
A.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B.情感是认识的基础 C.意志是情感的基础 D.情感是意志的基础
39.老师提出“报纸有何用途”时,学生从不同角度 回答的过程,属于 C A.动作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40.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 ,这是想象的 A 发展。 A.创造性 B.有意性 C.现实性 D.概括性
41.上课时有的学生边听课边搞小动作,这属于 B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稳定
42. 小学儿童刚学写字时, 常常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 横, “己”和“已”“析”和“折”等形近字常混淆, 、 说明他们 C 较差。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顺序性 C.观察的精确性 D.观察的深刻性
43. 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 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D
A.抽象 B.综合 C.概括 D.具体化
44.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这属于 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移情
45. “前怕狼,后怕虎” ,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 的表现。C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46.构成班级人际关系主体的是 C
A.受欢迎儿童 B.不受欢迎儿童 C.中间型儿童 D.人缘儿
47.在一般情况下,B 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 得好成绩。 A.高等 B.中等 C.低等 D.低度
48.知识丰富的人,可能有较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 较低的创造力,这个观点是 A A.正确的 B.错误的 C.两可的 D.不能说明问题
49.开朗、活泼、不拘小节、易于适应环境的人,性 格属于 A A.外向型 B.内向型 C.意志型 D.理智型 50.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是 A
A.活动需要 B.交往需要 C.认识需要 D.成就需要 51.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2.当我们在阅读鲁迅作品《祝福》时,头脑中出现 的祥林嫂形象是 C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 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4. 在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中, 是最基本的组织形 C 式。 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55. 王小明解开一道数学难题, 心中感到无比的欢乐, 这种情感表现为 D
经典文档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56. 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 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 评价和 D A.正式评价 B.自主性评价 C.非正式评价 D.总结性评价
57.李时珍是 C 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以严 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完成了 《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58.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 C, 也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 A.数学家 B.地质学家 C.生物学家 D.物理学家
59.上联是“风拂千条柳” ,下联应对 B
A.雨打万朵花 B.雨润万朵花 C.雨浇万朵花 D.雨淋万朵花 6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作者是 C A.秦观 B.王安石 C.苏轼 D.王勃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答多、 答少、答错均不得分)
61.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级课程为 ABC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特色课程 D.学校课程 62.新课程三维目标是 ABD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学生自主发展 D.情感态度价值观
6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要实现 BCD 三个方面转变。 A.教师要终身学习 B.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C.教师成为研究者 D.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 者的变化
64.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 ABCD
A.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 B.教学方法的设计 C.教学媒体的选用 D.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65.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 , 其中《四书》包括《中庸》和 ACD A. 《大学》B. 《学记》C. 《论语》D. 《孟子》
66.1983 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 ABC” 。 A.面向现代化 B.面向世界 C.面向未来 D.面向科学
67.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幼儿教育和四个等 级。ABD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育
68.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教 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B 和 D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A.审美情趣 B.创新精神 C.开放思维 D.实践能力 69.一堂好课的标准主要有 ABCD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70.教师的劳动特点主要有 ABCD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71.教学六认真指 ACD A.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B.认真研究、认真教学 C.认真考核、认真总结 D.认真辅导、认真批改 72.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D
A.教师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学生 73.一个良好班集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ABCD
经典文档 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机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4.记忆包含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ACD A.识记 B.想象 C.保持 D.回忆 75. “化悲痛为力量”“不意气用事”说明了 AB 、
A.意志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B.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C.情感对意志的控制 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76.近年来,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中,产生了一些 新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ABD A.分层教学 B.小班教学 C.复式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77.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BC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8.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ABD
A.概念 B.判断 C.记忆 D.推理 79.惩罚应少用、慎用,这是因为 ABC
A.惩罚是一种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 B.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C.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D.学生不喜欢惩罚
80.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和 ABC
A. 《水浒传》B. 《红楼梦》 C. 《西游记》D. 《西厢记》
三.判断题( 请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 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 错误的涂“B” 本大题 , 共 30 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 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6 年 6 月 29
日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二十二次会议修订。A
82.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A
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作词,聂耳作曲。A
84.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 社会、语文、数学、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等课 程。A
85.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必须 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 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 境。A
86.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教育活动 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A
87. 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 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 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A 88.尊师是爱生的基础,爱生是尊师的结果。B
89.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 活动。A 90.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少先队活动。B
91.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学 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B 92. 推行素质教育, 在评价方法上要求实现从多元评 价到一元评价的转变。B
93.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搞好学习,因此,我们的 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一心不能二用” 。B
94.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 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B 95.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
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