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

作者:高苗苗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7期

【摘要】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深层次地揭示了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对人的本性的影响,从人学立场来看,“洞穴之喻”以一种人学世界观和人文信念的视角凸显了教育的属人性——教育是属于人,为了人,以使人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文章认为教育理应是建立在教育者的爱智统一的教育情感和受教育者的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关怀人生命整全性的活动。 【关键词】洞穴之喻;自在人;自为人

属于人的教育理应是一种先于科学认知的精神成长过程。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曾一度沦为政治、经济的附庸物,教育中的人被理所当然地物化,一方面,热衷于各种数字崇拜主义;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致使家长、学生频频走上不归之路。诸如此类,教育在各种各样的数字崇拜主义中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种可计算性,用大众认可的“分数”“排名”来标榜自己,而那些不能量化或难以量化的教育中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等是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内核。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今我们重新将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置于一个制高点进行审视,试图透视其蕴含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走向,从中窥探“人是什么”或者“教育是什么”的本质问题,以期能够对现下教育在引领人和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工具性偏向予以省思。

一、“洞穴之喻”的原初性解读

为了说明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的人的本性的不同,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生活着被捆绑了脖子和手脚而只能面对墙壁的囚徒的洞穴,这些囚徒只能看到由于火光而在对面墙上投下的阴影,却无法看到真实的东西,因此他们潜意识地会以为阴影就是实体。当其中一个人忍受疼痛被迫起身转过头去接触实物时,他的眼睛一瞬间会因为光的刺激而疼痛以至于仍然看不清,此时引导他从看阴影开始,渐次地转向实物,由实物转向火光,再由火光转向太阳。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能马上看到真实的事物。对此,柏拉图认为,相比看阴影和水中的倒影,看到事物的本身是最难的,晚上他会同样地看到星星和月亮的光芒,看到天空的事物以及整片夜空,只有这样他才会明白:太阳是他之前所见一切的客观存在的本源[1]。当他认识到这一点,即找到善的理念之后,他是不愿意再去看阴影的,也不会热衷于由阴影带来的奖赏,不会再想过囚徒生活。试想象他再次回到了洞穴,他的眼睛会再次因为从亮处到暗处的刺激而看不清阴影,他的同伴甚至会认为他的眼睛坏了。柏拉图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所引发的受教育者的“心灵转向”,而这种教育理应是一种建立在真理之上的启发式教育。

在这之中,人和囚徒尽管都是柏拉图所设想的理念世界中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主体,没有了人,教育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由此理念世界折射到现象世界,现实中,

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作者:高苗苗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7期【摘要】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深层次地揭示了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对人的本性的影响,从人学立场来看,“洞穴之喻”以一种人学世界观和人文信念的视角凸显了教育的属人性——教育是属于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caqi3ydbv4n7xz5eecp3x5if1klmb00ay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