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国务院于2007年末已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其中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工业基础最强的城市。株洲市是发展中的城市,也是株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和交通中心,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位于全省第四位。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随着经济的发展,株洲的城区在扩大,人口在增多,目前株洲城区分四个区,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株洲市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生态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大于70%,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大于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60%。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垃圾量也急剧增加。
垃圾焚烧发电是二十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科技垃圾处理技术,既可以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又可以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蒸汽供热、发电,实现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既防止了垃圾的污染,保护了环境,又发电供热,带来经济效益。在国外,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早已采用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技术。在国内,1988年深圳建成了第一个垃圾焚烧厂。在世纪之交,国内纷纷兴建垃圾焚烧厂,现已建成投产的有广东珠海、浙江宁波、上海浦东、绍兴城东,哈尔滨、河南荥阳、安徽芜湖等项目。
为了加快株洲市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株洲市发展改革委获得了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株洲市环保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湘发改交能[2009]897号),株洲市政府决定由株洲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牵头负责,积极组织开展垃圾焚烧厂前期工作:2009年8月,株洲市规划设计院正式提供了选址规划论证报告书,确定垃圾焚烧处理厂址为株洲市石峰区长石村株洲电厂灰坝北侧,占地面积约11.7ha(176亩);
8
2009年9月株洲市规划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株规选[2009]0012号)同意株洲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株洲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选址于图示蓝线范围内,用地面积117828.85m2。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本工程符合湖南省环境保护发展的要求
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建设部门负责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开发推广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和垃圾焚烧发电模式,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到2010年,城市和主要流域的县都要建成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1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确保全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目前湖南省城市生活垃圾以填埋为主,为了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能力,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2.2.2项目建设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株洲市的环境形势严峻,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和流动,产生了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当前城市的环卫建设长期滞后,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置缺乏较先进的设施,这些垃圾若不及时、正确的处理,将危及居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而制约该市经济发展。 2.2.3项目建设是株洲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上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而这里的经济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也就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也就是可持续性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发展则必须使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
株洲市城市发展快,经济增长迅猛,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繁荣稳定,环保意识日益加强,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困扰着株洲市的发展。如何着力于环境、文化景观和高效服务设施的建设,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修建适合国情、株洲地情的垃圾处理设施已
9
是当务之急,是十分必要的。
2.2.4株洲市已具备发展垃圾焚烧的条件
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制订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20号)提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指导下,制订与垃圾处理相关的专业规划,合理确定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规模。在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方式。禁止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
近年来随着株洲城市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热值逐渐升高。入炉垃圾热值可以达到并超过5000kJ/kg,具备焚烧处理的条件。而国内和其他城市的运行经验表明,株洲市采用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2.5本工程的建设有着国家和湖南省良好的政策支持
“十一五”期间国家也大力扶持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并在发电配套费用、上网电价以及税收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目前是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最好的时机,也是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的最好时机。
因此,为了促进株洲市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建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建设新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10
第三章城市概况与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及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3.1城市概况
3.1.1区域位置及人口概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界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南连本省衡阳、郴州两市,西接湘潭市,北与长沙市毗邻。介于北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之间。株洲市现辖醴陵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株洲县五县市和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以及113个乡镇。
长沙(湖南省会)、株洲、湘潭三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形分布。长沙到株洲和湘潭的距离都约50Km,目前已经有高速公路连接。除了地缘上的紧密,三地在经济社会上亦有相当多的联系,“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简称,其中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工业基础最强的城市。“长株潭城市群”早在10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包括金融改革、供电、交通、供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等十大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试验区。它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国务院于2007年末已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近年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都、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位于中部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株洲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截至2006年,株洲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24个街道、66个镇、46个乡、1个民族乡。
株洲市面积11262km2,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其中天元区面积150km2,户籍人口3.6万;荷塘区面积152km2,户籍人口22.7万;芦淞区面积67km2,户籍人口20.2万;石峰区面积166km2,户籍人口23.8万。 3.1.2社会经济概况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经济增幅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年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全市人均GDP达到24563元,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7亿元,增长13%。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
11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8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24.3%。从2005年开始,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超过20%,2008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月度波动十分明显。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8.6%,低于上年1.9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2008年主要指标排名:株洲市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五,财政收入总量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人均指标保持全省第二。 3.1.3自然条件
a) 地质、地貌特征
株洲市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b) 水文地质
株洲市域的河流。长度5km以上的341条,30km以上的19条,100km以上的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km,占湘江总长的10.46%。市域内湘江一级支流较大的有洣水、渌水;湘江二级支流长度在100km以上的有洮水、攸水、澄潭江、铁水等4条。
株洲市域总计水资源629.18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18.7亿m3,地表水资源626.27亿m3。地下水质较好,地表水中的水库、山塘水质基本符合地面水质标准,但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c) 气象条件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生长期长。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根据气象资料记录
年平均气温 17.4℃
极端最高气温 42.2℃(1953年8月15日) 极端最低气温 -8.5℃(1957年2月17日) 年平均地面温度 19.5℃
极端最高地面温度 72.1℃(1961年7月18日) 极端最低地面温度 -12.9℃(1972年2月9日) 年平均相对湿度 8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