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礼乐文明
孔子晚年时候曾经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也就是他觉得自己衰老得太厉害了,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这显然说明孔子在健康的时候可能常常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周公的推崇,而这种推崇正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三代之礼是损益的关系,周礼恰恰是夏商两代损益而来。礼者,理也。礼仪的礼就是道理的理,理当如何。所以礼可以决嫌疑,可以济变、弥争。孔子总结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的西周礼乐文明,进而形成了中国的礼乐文化。
中国几千年来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礼的问题,也就是明理的问题。《尚书》里面就谈到了人心和道心,我们作为一个自然的人都有自己的自然诉求,这就是我们的人心,但人心深不可测,人心惟危。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自然诉求,但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这就是一个道心问题。道心确实又很精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想怎么做”和“应当怎么做”之间两者如何处理,我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便是先秦诸圣思考的一个集中点。只有能够在社会关系的两端换位思考,不要偏于一方,不偏不倚才能把握住这个“中”。也许就像郑玄所说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之为用,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就是把握中道。恰当地把握中道,在人心和道心中间能不能把握中,这就要看人的教养、人的修养、人的素养。
我们常说孔孟之道,司马迁说“孟子述仲尼之意”,认为孟子是传述孔子的,所以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如果我们看《孟子》,开篇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上来就问孟子,你大老远跑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则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儒家思考的最深层次问题,其实就是义和利这样的矛盾。解决这样的矛盾,人的境界就提升了。如果了解自己的社会性存在,自己社会性的价值应该是什么,人的理想境界也就达到了。
1. 作者认为周公对孔子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制礼作乐,得到孔子的推崇。 B. 孔子发扬周公的制礼作乐形成了儒家思想。 C. 孔子总结形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D. 孔子在西周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礼乐文化。
2. 下列关于“人心”和“道心”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心是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自然诉求,主要表现为“想怎么做”的问题。 B. 道心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的规则,主要表现为“当怎么做”的问题。 C. 人心和道心属性不同,两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 。 D. 处理好人心和道心很简单,行中庸之道,凡事折中就行。
3. 作者借孔孟之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 ) A. 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B. 儒家思考的最深层次问题,就是“义”和“利”的矛盾。 C. 解决义和利的矛盾,人的境界就提升了。
D. 明确自己的社会属性,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 【答案】
1、C (孔子总结形成的是“中国的礼乐文化”)
2、D (行中庸之道并不是“凡事折中就行”,而是找到最好的平衡方法。)
3、D (人只有在了解自己的社会属性后,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人的理想境界也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