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doc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抓注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实干的画面美,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赛背古诗,揭示课题 1.赛背古诗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经过几年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积累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同学们真了不起,积累了这么多的古诗,听着你们的诵读,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今天,我们要又要学习几首古诗词,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

2.板书课题《3 古诗词三首》,生齐读课题。

3.快速读三首诗词,想一想这三首诗词有什么不同之处。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我们先一起走进第一首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 1.解诗题,知作者。 (1)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质疑。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3)质疑:理解了诗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2.连起来说诗题的意思。 3.了解作者。

(1)有哪位同学对孟浩然有所了解,请你来说一说。 (2)教师补充孟浩然的资料。

孟浩然(689-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的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 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复习理解古诗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 2.同桌合作,理解诗的大概意思。

关键词的意思: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诗的大意: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游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三)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师范读古诗,同学闭着眼睛倾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这样画面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孤单、冷清、凄凉)

3.同学们,其实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眼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孤独寂寞和凄凉,你能找到吗?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抓住“愁”字展开教学。

(1)出示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①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客:指诗人孟浩然客居他乡,思念亲人。

拓展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只有树

相伴,非常孤独寂寞。

③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

亮似乎更接近人了!圆圆的月亮,让诗人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是的,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诗人孤身一人坐在小船里,他的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预设1: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诗人和好友未做在自家的小院里,把酒言欢,畅谈人生。

预设2: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那是一个清风徐徐的秋日,诗人带着家人,漫步在田野,和孩子一起放风 筝。

(3)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引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

(4)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再悟作者的愁。

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

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5)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心中的愁。 5.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 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诗句,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这首诗写的是哪儿的美景?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出示诗题,指导读诗题,理解诗题。

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书:书写;指名说自己对题目的理

解。

2.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古诗,正音

3.利用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意。 (1)出示关键词的理解。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四)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 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 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五)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抓住大雨来时快、急、猛,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课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doc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能力、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抓注关键词展开想象,感受实干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c3wn0mptr3ef8l940oa3cwgi893hn006d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