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苏玉桃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更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方式,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精准扶贫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农村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没有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能继续留在农村。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一.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留在家里,只能在当地农村上学。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等几种方式。其中以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为次。这样的监管方式使他们无法正常享受的父母的关怀和正常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童年时期的关爱和教育对其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他们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发展、智力发育、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到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者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几点表现 1.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有部分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偶尔行为表现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3.部分留守儿童有心理叛逆表现。
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不好,经常违反校纪班规,性格上不太合群,集体观念不强,有经常完不成作业、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不堪一击。他们心态不平衡,情绪波动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情绪不稳,缺少安全感。
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和无助,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帮助,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亲情关系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但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都是对学习者有重大影响的人格特征,因而亲情关系成为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1.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陪伴就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和呵护。家长要尽最大努力亲自照顾子女,为子女创造良好成长环境。要利用节假日回家或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培养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弥补家庭教育的欠缺。知识改变命运,留守儿童家长要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学校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和辅导机制。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临时监护人等信息,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动态监测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教师要肩负教育和教学双重责任,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精准扶贫“一生一规划”等形式,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解决学习困难。
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社团组织,进行正确疏导和教育,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文娱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学校做好心理咨询室建设,利用心理健康讲座、爱心电话、爱心驿站信箱等活动和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培养儿童积极上进、乐观进取的性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4.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成果,因此绝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杜,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