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合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科技成就未来》
外国语学校:王立霞 王梅霞 刘秀美
(三)、精读引领课(王梅霞)
《呼风唤雨的世纪》《飞船上的乘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初步认识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目标制定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紧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达成的是人文性目标,2、3所要达成的是工具性目标,本课的教学力争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教学重点: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坐在电脑前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组课文,一组科普类说明文,通过学习来感受这类文章用词的准确及写法上的特点,从而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
【设计意图:用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导入,既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
1、揭题:首先,我们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呼风唤雨”这个词让你想到了谁?(生答)现在用来形容什么?你知道一个世纪是多长?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有词语引发学生的联想,再联系文本,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握文章主旨,并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 2、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相信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本科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区别“发现”“发明”
文章开篇点题: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根据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在这句话里,有两个近义词(生“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有区别吗?你能不能结合文本加以区别?
文中第四自然段写的就是人类在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出示
第四自然段的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
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在学生分别找出“发明”“发现”的事物后,再引导谈 “发明”“发现”的区别,最后出示这两个词语完整条理的解释【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原先存在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创造出来的原先不存在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设计意图:“发现”“发明”的区别在低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此处让学生说一说区别,起到复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找一找哪些例子是“发现”,哪些例子是“发明”,进一步区别两个词语的不同,从而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基础上,出示这两个词语的规范解释,达成目标。】 (2)、区别改观、改变、改善
紧接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衔接:是啊,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正是这些发明与发现,使作者发出由衷的慨叹:引导学生齐读“科学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正是这些发明与发现,使作者看到了人类美好的明天:引导学生齐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床在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处衔接,看似是内容的简单顺承,实则考虑到文章中另一组典型近义词的学习。这些词语隐藏于文本中的三个不同地
方,教师通过引读,既让学生对前面的学习有个高度上的认识: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又自然引出下一组近义词的区别比较。】 幻灯出示句子:
【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科学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3、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床在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在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发现三段话中的近义词“改观”“改变”“改善”,引导思考这三个词语的区别。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堂预设:在这个三个词语中,改观的意思比较难理解,可结合本册第一课《观潮》中“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启发学生理解】 小结:这两组词语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用法也不一样,这
就是科普类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准确用词。(板书:用词准确)除了用词的准确外,写这类文章还会用上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本课采用的其中两种说明方法。
4、初步认识举例子、作比较的写法, (1)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