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4课时 群 种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知识目标)
2.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分析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和量的计算等。(知识目标)能解释“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能力目标)
3.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知识目标) 4.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指出能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能力目标)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情感目标)
【重难点】
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归纳】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1)细菌在适宜环境中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 *
(2)1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2 h后呢? ;24 h后呢? ;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P66中的表格。)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
(4)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 (5)在教材P66图4-4中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此类数学模型的优势是 。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有: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等,对模型进行 。
【拓展】: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种群数量是由 决定的, 等因素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Nt= 。
3.种群的“J”型增长:
* *
在 和 条件充裕、 适宜、没有 等理想条件下,种群个体数量往往会呈 增长 ,若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就会加剧,其天敌数量也会 ,这会使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因此,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
2.“S”型增长曲线:在 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的增长曲线。 “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 、 、有 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 、 、 和 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
五、调查某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
1.测定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法和 法。
【课堂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