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艳秋
【摘 要】[摘要以安徽省皖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全国和安徽省为对照区,分别计算了2005-2014年间安徽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和2014年皖北地区各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而从各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状态来看,皖北地区以及六安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它均处于富余状态。最后指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对于皖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1)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相对资源承载力;皖北地区;超载;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经济总量和消费需求结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资源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人口密集度显著增加、资源总量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便将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正视两大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资源存量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度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则是资源存量和自然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是我们实现可持续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矛盾,其关键就在于资源的承载力问题[1]。
所谓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资源的存量和质量,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我国目前学术研究的成果来看,对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研究指标上,将单要素从生态复合系统中割裂出来,只研究单一要素资源的承载力,而不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低估了该地区实际资源的承载力。
第一个提出相对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是我国学者黄宁生、匡耀求等,在研究中,首先选定一个比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考区,然后计算出参考区的人均资源消费量和研究区的资源存量,并以参考区为对比标准,最终得出研究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2]。此概念提出之后,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用来分析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李泽红、董锁成、汤尚颖等学者认为相对资源承载力作为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大的区域作为理想的参照标准,即使找到一个更大的参考区,但该参考区的总体水平也未必是可持续的[3]。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以安徽省皖北地区为例,通过对皖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2.1 指标的选取
为了便于分析,自然资源主要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4],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表土地资源总量指标;供水总量则代表水资源量。而经济资源则主要
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鉴于皖北地区的资源特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对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及其显著的,因此本文又选取了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作为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矿产资源主要选取矿产总量作为矿产资源总量指标;能源资源则主要选取煤炭储备总量作为能源资源总量指标。用于反映皖北地区各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模型构建
传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主要包括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5]。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是皖北地区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综合反映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修正过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2.2.1 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用Cri代表第i类资源承载力,Ii表示资源承载力指数,Qi第i类资源储存总量,则
其中,,Qp0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i0为参照区第i类资源储存总量;l为土地资源,w为水资源,e为经济资源,mn为矿产资源,en为能源资源。 2.2.2 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其中,Cs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Crlw、Cre分别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w5+w6=1,且0<w5,w6<1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0<w1,w2,w3,w4<1,且 w1+w2+w3+w4=1
2.2.3 关于权重选择的方法 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评价法主要采取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