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

1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朗读指导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词》这首诗明朗刚健,一反“悲秋”的文人常态,通过歌颂秋天的明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前两句议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全新看法,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以明丽的秋景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3.《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这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也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4.《潼关》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诗中写山水,却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了,读来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首诗堪称诗人

3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案示例:“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答案示例: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秋词》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鹤”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又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2.《夜雨寄北》首句以问答的形式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描绘身

4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能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时空交错,虚实相生,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集中在“思”字上,表现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后两句集中在“梦”字上,幻化出魂牵梦萦的情境,表达了诗人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心中的悲愤愈是强烈。当一位爱国者的理想只能在梦境中实现时,它反映出一个国家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

4.《潼关》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第二句写马蹄声被秋风吹散,又显出古城的寂寥与辽远。第三句笔锋一转,不说黄河奔腾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峭拔,而说其桀骜不驯。少年诗人写活了眼前的山水,读来极具冲击力。

四、课堂小结

平时要多积累古诗词,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去体会诗词的美,培养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5 / 5

0bx4n77v92667gj1yjqg01k8300x4z01cl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