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一直很好奇:那些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也都享有极高声誉的名人们,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从小就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征兆呢?譬如说会不会像哪吒那样怀胎三年才肯降临?又譬如说会不会像孙悟空那样,一出生就惊天动地?再譬如会不会从小就极为睿智?还有……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直到我翻开鲁迅先生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才有了解答。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我每每读之总要发笑。“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这样的所作所为明明亲切得不能再亲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些可不就是我们幼时都做过的事儿吗?读来不禁莞尔,想到自己小时候做的各种引人发笑的蠢事。这么一想,便觉得鲁迅也不是想象中的那般严肃敏锐,只用一支笔便可以冲锋陷阵的伟岸战士了;反倒像个好动的孩子般顽皮可爱。
字里行间虽透着对于即将离开百草园而进入私塾读书的不情愿,但我想,那时的小鲁迅,对于新生活还是有着很大期待的吧!期待着新的先生和玩伴,也期待着一个全新的自己……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
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这一段中的“也”字,便是鲁迅先生拿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作对比。可以这么说,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便是构成鲁迅童年生活的两个主要部分,也是他童年时所有欢乐记忆的来源了。细细读来,鲁迅先生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在写从无忧无虑的欢快过渡到了循规蹈矩的严正。虽说鲁迅本人对于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提及甚少,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都是他在书屋后的小园里玩耍的经历,然而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鲁迅身上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几乎都是在这间书房里打造完成的。他不但熟习了四书五经,而且阅读了很多不入正统人“法眼”的所谓杂书。
只是,令我大为惊诧的是——鲁迅竟也曾在课堂上开过小差!第一次读到时,我惊诧地瞪大了眼:“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向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我愈是读着,便愈是觉得亲切,仿佛鲁迅就是身边的同学一般,丝毫没了隔阂感。这么想着,其实所谓名家,也是有很普通的一面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