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作品多以作者游玩经历中所见所感综述成文,由于散文故事情节性弱行文恣意洒脱加之对文言的厌烦恐惧心理使得高一学生对游记类散文敬而远之。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文本,体会景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感悟文章严谨的行文与作者高尚的情操对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提高文言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质疑批判的目光看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灵
页脚.
. .
动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飞扬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被誉为“十一世纪的革命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有什么样的发现与收获呢,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疏通文本——字斟句酌为哪般
1、 齐读文章,纠正易错字音 2、 整体感知文章,梳理文章脉络 游山——游洞——感叹——感悟——补记
3、 通过导学案检测学生对重要实词虚词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实词采取生问生答的抢答模式
4、 教师总结“其”的用法
三 质疑探究——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1、为什么说《游褒禅山记》不是“合格”的游记散文?
(设计思路:在题解中介绍游记类文体并分析游记类问题的特征后,不难发现文章“即事说理”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做准备。) 预设:其一,文章山水描摹过少
其二,作者半途而废未得风景 其三,议大于叙文体不符
2、
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表现出王安石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让学生抓住文本,深入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预设: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表现出王安石细心谨慎的特点 3、作者游洞的经历是怎样的?表现出了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游踪,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并能结合生活谈自己 页脚.
. .
感想) 避难就轻
预设:往洞里走愈深愈难其见愈奇。而随洞深入,题记者少,乃至加少。这种情况又表现出无限风光在险处的人生规律,而人们往往是“就难避轻 4、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志”“力”“物”?
(设计思路:通过分析王安石的感叹总结古之学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人成功的原因) 志:志向
成功 力:能力 物:外物
尽志无悔 预设:有志——能力——物相 三者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险峰,但作者强调的其实不是志而是尽志,尽志无悔
5、王安石提出“尽志无悔”有什么深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应当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更能体会作者抒情议论的由来,更好把握作品的深意,明白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为变法尽志无悔的大无畏精神。) 预设:纵观王安石一生,大半生致力于改革变法事业,其实他对事业成功与否并无完全把握,因为事情的成功是因和外因的组合,外物的影响毕竟存在的。但在北宋外交困的情况下,1058年毅然向皇帝上万言书提出革新的主,1070年任宰相全面推行熙宁变法,因触碰大家族大官僚利益受到保皇派反对,虽后来司马光尽废新法,王安石郁郁病逝,但他“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却是为世人所景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不悔精神恰恰是这种执着精神的反应。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实就是个人勇往直前无畏浮云的政治宣言。
6、人的一生该怎样做才可能尽可能地做到“无悔”?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经历谈谈曾经有过的“悔”,再畅谈未来应该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做相关的点评并补充相关的名人名言及时事素材) 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