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置及其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时师生们共同探讨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给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一——政治模块的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最后一课。它介绍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对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密折制度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再有,从疆域上,略述了清朝的版图和边疆政策。从内容上看,它上承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期,下启近代政治变革的动荡期,可以说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转折点。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成熟形态的代表,也是步入近代后改革的张本。本节内容用专题方式讲述,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古代政治的来龙去脉,鸟瞰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层面。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本专题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明以前)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本节内容,效果就明显了。
●教学建议
1.教法:情境材料导入,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法: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通过对明清皇权与以往各朝代皇权不同特征的比较,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锻炼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演进过程。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锻炼用现代政治理念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又应当看到当时的具体条件,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的评判。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落日辉煌”的折射。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导提问】播放诸葛亮和曹操的图片,二者有共同的职务,都是丞相,从而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古装影视剧,知道我国古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什么高官吗?
【学生回答】丞相(或宰相)
【引导提问】对,从古至今一直这样认为。其实,这个官职开始不应叫“宰相”,严格地讲,应该叫“丞相”。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长官。到后来,丞相权力过重而被称为“宰相”。大家一定知道“宰相”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吧?
【学生回答】“宰”意为主宰,“相”意为辅佐。“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人。
【引导提问】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学生回答】秦朝。
【引导提问】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消极作用: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教师导入】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明清的皇帝各用了一套什么措施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新课学习】
【板书】第一方面:相权与君权 【板书】(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板书】1.背景(废宰相) 【多媒体】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明朝)中央官制的最大变化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
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十三年,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因而宣布废相之举。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汉高祖诛戮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独至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赵翼《廿二史札记》
【问题设计1】根据三则材料试着从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个人原因归纳一下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篡位,一般都是以当丞相为第一级台阶,曹操、刘裕、陈霸先等人,连同那个篡位未成的董卓在内,都当过丞相。权臣夺权的就更多,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唐朝末年的朱温、北宋第一代君主赵匡胤等等。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是诛杀李善长案,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朱元璋借此机会废除了丞相,并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至此,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将宰相的设立、变革、废除的线索理清。 【问题设计2】宰相废除后,原来宰相的职务归属谁?宰相被废除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归皇帝,皇帝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小结】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制形成 【展示课件】
明朝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 皇帝
宰相(数位)
废宰相后
皇帝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板书】2.内阁制创立 【板书】(1)形成原因
材料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载洪武十七年九月,给事中;张文辅言:“自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件,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故君主独裁,非精力过绝人,必不可久。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内阁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丛生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帝政务实在繁忙,于是朱元璋委派了一些有才学且办事较稳重的中下级官员,跟随皇帝左右以便随时接受顾问,到明成祖时就专门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可进一步分析它的根本原因)
【板书】(2)时间
【问题】内阁制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设立的? 【学生回答】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2)设立。 【板书】(3)地位 【问题】内阁的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人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板书】(4)特点
【问题】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
①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②皇帝以司礼太监予以牵制。
③宦官参政,妨碍阁权,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板书】(5)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