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教学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里的“行”指什么?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理解实践的含义,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的层次:①实践的主体——人们②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③实践的性质——物质性活动 探究: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哪些是实践活动? A.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 B.起床、刷牙、洗脸、吃饭 C.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D.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教书、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正确答案:D分析:A项是自然界的现象和动物的本能活动;B项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和改造自我的活动;C项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例如:用米蒸饭。主体是人,对象是米,手段是电饭锅。这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建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实践第一个特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观点。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3) 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例如,你做一顿饭,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的活动,但是米是你种的吗?电饭锅是你生产的吗?电是你发的吗? 可见,简单的蒸饭,其实也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例如:同样是做饭,古代社会是用草锅,现在是用电锅,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手段、对象等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知识拓展:实践的基本形式----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 三是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相传唐朝着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精心绘制了一幅《斗牛图》,被人们视为珍品。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问他为什么发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总结:牧童之所以能指出大画家的错误,是因为他是放牛的,亲身实践过。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所以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探究:列举一些实践是认识来源的名言名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等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情境:从前,河北沧州城南,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有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倒塌了。一对石头雕刻的大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过了十几年,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找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浑浊、湍急,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大家又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出动了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像篦头发似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找了十几里路远,还是没找到。在寺庙里教书的一位老先生听说了,走来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乃不明事理!石狮子非木头所刻,怎能被冲之下游?石狮坚固而沉重,河沙疏松而轻浮,石狮湮于泥沙之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反到下游去找,岂不枉费了工夫?”大家听了老先生的话,觉得在理,就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挖掘。正在这时,一位看河守堤的老河工走过来,说:“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 老先生一听,连连摇头,嘴里说着“荒唐,实在荒唐”,悻悻地走了。 大家对老河工的话也只觉得好笑,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倔强的老河工,像是受了很大的屈辱,他只身一人,撑船下河。只用了吃顿饭的工夫,在石狮沉没的上游方向就找到了。 这可出乎大家的意料。水往下流,一个石狮有几千斤重,自己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到上游去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情境: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在大学求学时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从做事中去学习真知识。有一次演讲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见的本子上写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为知行呢?”他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后来,他还在自己的《三代》诗中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为何从“陶知行”改为“陶行知”? 学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所以先有了行动,后有了知识。 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教学案

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的“行”指什么?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理解实践的含义,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的层次:①实践的主体——人们②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③实践的性质——物质性活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s2c31ylv03gjy5zd2f62h6002tw800l8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