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代词 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动词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乎 表疑问语气,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气助词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

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词尾

……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4.乃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

副词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第二个“乃”:只,仅仅)(《史记·项羽本纪》)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代词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他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连词 助词

们,她,她们,它,它们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自己),你的,你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这个,这些,这里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加强祈使语气,可,还是

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婉商,还是

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吾其还也。(《殽之战》)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且

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表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将,将要 暂且,姑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副词

动词

7.若 像,好像

表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选择,或,或者 至,至于

代词

连词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名词

8.所 处所,地方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助词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9.为

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向,拿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何辞为?(《鸿门宴》) 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介词

语气词

10.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劝学》)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相当于“之” 哪里,怎么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语气词

做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做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 11.也

表示判断语气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句末语气词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表示婉商语气 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停顿

12.以

表示工具,拿,用,凭着 表示凭借,凭,靠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介词

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把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而

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而,来,用来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 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动词 以为,认为 用,任用 名词 缘由,原因 通假

通“已”,已经 通“已”,止

13.因 依照,根据 依靠,凭借 介词

趁着,趁此 通过,经由 因为,由于 副词 于是,就;因而 原因,缘由,机缘 动词

根据

沿袭,继续 14.于

在,从,到

介词

在……方面,从……中 由于

向,对,对于 被

与,跟,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秋以为期。(《诗经·氓》)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表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乃设九宾礼于廷。(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15.与 和,跟,同 给,替

比,和……比较 和,跟,同 给予,授予 结交,亲附 对付

参加,参与 赞许,同意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介词 连词

动词

句末语气词 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

16.则

表示承接关系,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就,便,要是……就……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用于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通“辄”,总是,常常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准则,法则 效法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连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国风·东门之墠》)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六则。 以身作则。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

副词

名词 动词

17.者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用于数词之后,……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代词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的样子 用于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用于“今”“昔”等时间词之后,不必译出 用于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用于主语之后,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气词

18.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称或第二人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音节,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没有实在意义 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完整word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rf75pa7z9mzf00wrvr0a0pl1szsm00hh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