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习中心编号: 153 学习中心名称: 溪洛渡数字化学习中心

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学生姓名 付光维 学 号 1211530353002

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层 次 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孙琳 日 期 2014-3-30

1

《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摘要

本文在学习总结前人对《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儒))研究基础上,从修

辞格的角度,对之作了深入考察,归纳出《儒》主要速用了十六踵修醉格:反问、反复比喻、引用、摹绘、借代、谐音、比拟、封偶、排比、封比、回环、顶针、夸张、避讳、反语。我们详细描写了各种修辞格的词义、语法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对各自的使用频率作了数量统计,并与现代汉语中同类修辞格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儒》的修辞格特色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儒》所用辞格中,以反问、比喻、对偶、引用运用比例最高。经过与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现代汉语》比较,列出《儒》中常用、现代鲜用,《儒》中鲜用、现代常用的辞格,并总结出《儒》中出现的一些辞格特点。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撰写,能增强读者封《儒》的理解深度,同时能为近、现代汉语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 《儒林外史》,吴敬梓,修辞格

2

目 录

摘要????????????????????????1 引言????????????????????????3

一 吴敬梓其人???????????????????3 二 修辞概说????????????????????3 (一)修辞??????????????????????4 (二)修辞格?????????????????????5 第一章 《儒林外史》侧重类修辞格???????????????5 第一节 反问????????????????????5

第二节 反复????????????????????6 第二章《儒林外史》联系类修辞格???????????????6

第一节 比喻????????????????????6 第二节 引用????????????????????7 第三节 摹绘????????????????????7 第四节 借代????????????????????7 第五节 谐音????????????????????8 第六节 比擬????????????????????8 第三章《儒林外史》均衡类修辞格???????????????8

第一节 对偶????????????????????9 第二节 排比????????????????????9 第三节 对比????????????????????9 第四节 回环????????????????????10 第五节 顶针????????????????????10 第四章《儒林外史》变化类修辞格???????????????10

第一节 夸张????????????????????10 第二节 避讳????????????????????11 第三节 反语????????????????????11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2

3

一、 吴敬梓其人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生活于清朝的全盛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长在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中。徙小博览群书,且善记诵,其学尤精《文选》,诗文辞赋更是援笔立成。

他一生坎坷,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母去世。二十岁,考中秀才,生父吴文延去世。康熙六十一年(1722),嗣父吴霖起因正直失去教论之职,回至全椒,次年抑郁而终。由于生父、嗣父先后去世,其“宗子”身份受到严重挑战,族人觊觎并剥夺其财产的行为由暗夺变为明争。吴为人生性高傲,又兼长期离开故乡,不善理财,更不屑与族人周旋,只能眼睁睁地看著父祖的遗产被人侵夺。这件事更使其看清了宗法家庭的黑暗,伦理道德的沦丧,体会到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他索性不事产业,纵情娱乐,几年后,家财散尽。雍正十一年(1733)移家至南京,寄居秦淮水亭。

乾隆元年(1736),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考,吴敬梓被推荐,但终未赴试。其原因说法不一,有真病说,装病说。自此,再也没有参加过乡举考试。期间,生活极其贫寒,吴常以书易米,冬天邀请朋友绕城行走数十里御寒,并戏称此为“暖足”。1754年病死于扬州。

吴敬梓常于南京、真州、淮安、揭州之间漂泊。其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加之前后身分落差,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儒》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儒》是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讽刺小说,创作历经了十四五年之久,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约于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十五年(1750)之间成书。其思想、艺术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穷极儒林之中形形色色的士子形象,在《闲斋老人序》中将其归纳为四种。第一种为自己无功名而羡慕别人之功名者,如牛浦郎。第二种为自己心高气傲、顾影自怜者,颇有“官到尚书吏到都”的景象,不知天地间还有有王侯将相的存在。如夏总甲、梅三相之流。第三种为覃饭秀才之流。如王德、王仁。第四种为对于功名富贵不屑一顾,业且唯恐避之不及者。如讲究文行出处,厌恶以八股取士的王冕。其中第四种人是作者所极力肯定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典型。作者通过对此四类人的刻画,揭露了“功名富贵”对世人之毒害,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对世子心灵之扭曲,进而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腐朽、当时社会矛盾之

深重。

二 、修辞概说

(一)修辞

修辞这个词含义丰富,运用灵活。从词性方面看,作为名词的“修辞”是指

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采取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作为动词的“修辞”是指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采取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的活动。在实际运用中,修辞可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现象,还可指修辞学、修辞方式。

4

在《易·文言》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言,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是我们所见的最早将“修”“辞”两词作为一术语使用的文献。但此处的修辞是指“修理文教”是从政治角度提出的对君子品行的要求。

在言语交际中,掌握修辞规律非常重要。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周易》也说过:“君子以慎言语”。古人强调说话要谨慎,所以讲究修辞,现在我们人要讲修辞,恰表达我们的意思,使听话者乐于接受,达到互相沟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二)修辞格

修辞格又称辞格,语格、辞式、辞藻、藻饰。中国修辞学史上,唐钺的《修

辞格》第一次将这一术语提出。唐先生将修辞格定义为“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效力,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

关于修辞格的分类,历来各家观点不一。周振甫和李济中从作用和效果角度将辞格分为六类;张弓从语言因素和表现手法关联性角度,将辞格分为描绘类、布置类、表达类三类。陈望道从组织和作用角度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类。王希杰从美学的角度将辞格分为属于语言的均衡美、属于语言的变化美、属于语言的侧重美、属于语言的联系美四类。另有刘焕辉、潘晓东、吴世文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辞格进行分类。本文以王希杰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儒》的修辞格进行分类统计,并简称为“侧重类修辞格”、“联系类修辞格”、“均衡类修辞格”、“变化类修辞格”。

第一章《儒林外史》侧重类修辞格

侧重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原则。用词方面,同义词语有意识连用;句子组合方面,肯定和否定的搭配使用都可以起到重点突出、加强语势的作用,能起此作用的修辞格我们称为侧重类修辞格。《儒》中包括反问和反复两种。

第一节 反问

反问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又称激问、反诘、诘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题中,无需回答,也不要求回答。从反面提问,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意思。其修辞效果是能用更加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观点,加重语言的力量,引起读者注意,产生共鸣,发人深思。

《儒》连用反问辞格577例。此辞格由反问句构成,因此,分类以反问句类型为依据。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根据表疑问句的结构和语义情况,可分为四类: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是非问。

《儒》中共有特指反问句503例,据其所用不同的疑问代词可分为“怎”系、“什”系 、“何”系、“那”系、“谁”系、“多少”系、“几”系、“安”系八类。如:刘奶奶问道:“你这位怎叫做牛布衣?”(第二十四回)、他用完了银子,他自然家取再讨,管他怎的!(第二十九回)、你穿这样的衣裳,叫那读书人穿什么?(第二十四回)、四斗子道:“何曾有什药?”(第六回)、到我们门户人家,那里吃得惯!(第五十三回)、安能一身在凤阳科试,又一身在无为州做贼?(第四十

5

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

学习中心编号:153学习中心名称:溪洛渡数字化学习中心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儒林外史》修辞格研究学生姓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qdl1xu8a8wrp7237v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