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私塾,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为人父母,实际上就是重新做人。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天起,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不仅让你体验到生命成长的过程,还为你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提供了良好的机缘。每一个成年人在回首自己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留有某种缺憾,而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某些缺憾。

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他们世代务农,儿时家境贫寒,没有进过任何学堂,没有念过一天书,大字不识几个,长大成人后深受文盲之苦。他们暗下决心,家境再贫再穷,生活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识字,读“圣贤书”,将来做一个“读书人”。他们勤耕细作,节衣缩食,在我七岁的时候,就把我送进了当地惟一的一所学校——“冯氏私塾”发蒙读书。 当时苏北农村刚刚解放,村里及附近没有公办学校,只有在村东边的这一家私塾,老师就是这家的主人,有较深古文功底、德高望重的冯老先生。冯家既不行工经商,也非地主老财,只不过老先生在外读过四书五经,家有几间瓦房,比一般人家富有而已。学堂就设在他家的堂屋里,课桌是当地很多人家都有的那种八仙桌、长条凳,学堂的规模和环境无法同鲁迅先生当年读过的私塾“三味书屋”相比。 那个“三味书屋”,且不说它是当年绍兴城里最有名的私塾,就说它的“三味”之名,就大有滋味。一说,“三味”的原意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书屋的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同时也是作为其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另一说,“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史、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三味书屋”的教育很讲究礼仪,学生进学要首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或《伏鹿图》行礼,接着还要拜先生。 我的父亲告诉我,当年我进学冯氏私塾时,就简单多了,老先生家堂屋里既没有安放孔老夫子的牌位,也没有挂《伏鹿图》,自然不用去拜,老先生必须要拜的,这是起码的礼节。在不多的学生中,大都是外乡邻村的,本村的就我和冯老先生自己的小儿子冯锦华,我们两个年龄最小。

在冯氏私塾还没有背完记住《三字经》和《百家姓》,几个月后村里成立了公办小学,取名利华小学,冯氏私塾被取消,我便进入利华小学继续念书。不到一年,这所条件简陋的学校也被解散,我又转到邻村一所规模较大的徐桥初级小学。在这里我又和冯锦华分在同一个班,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一直到现在还偶有联系。有趣的是,也是令我的父母亲最为高兴的是,三十年后,我的儿子从大西北回到他爷爷奶奶身边,在这所学校里借读了几个月,只是这所原来的初级小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初级中学。父母亲“读圣贤书,做读书人”的梦想在他们的孙子辈身上又得到了延续。

儿时读私塾的情景,如今成了久远的记忆。虽然在这里诵读四书五经的时间很短暂,却是我文化启蒙的殿堂。从这里起步,我读完小学上中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又进入了国家重点大学,成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父母亲期待的“读书人”。二老虽然没有进过学堂的门,但他们知道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他们不识几个字,但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深知“养不学,父之过”,“子不学,非所宜”。所以,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为的就是让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能读书、读好书,不再重蹈他们“幼不学,老何为”的覆辙。 在中国历史上,是孔子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开了私塾教育的先河。他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礼节、音乐、诗歌、历史等人文学科,还有数学、驾车等实用课程。孔子教育弟子其实就是叫他们如何做人;他的教育目标就是成为人格高尚、富有修养、同时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教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叫做“有教无类”,不分贫贱富贵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无论贵族平民、资质高低一视同仁,都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可以说,孔子所创造的“私塾文化”,两千五百年多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堪称中国传统教学的起源。

随着新学体制的兴起,私塾教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004年新年刚过,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发布了一则消息,称:“2003年12月30日,随着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五峰私塾老先生朱执中的一声“封馆弃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历经了两千五百多个春秋的私塾教育,终于永远地成为了历史。”“当地教育部门非常肯定地表示:朱执中的闭馆,意味着中国最后一个私塾也消失了。”

与五峰老私塾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一个老家紧邻朱熹创办的“考亭书院”的年轻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做过中学教师、当时正在上海探讨个性化“城市私塾”教育模式的39岁的张志勇,看到这则消息后,坐不住了,于2004年1月15日千里迢迢来到朱执中老先生家,一面寻根刨底地向82岁高龄的老先生请教,一面挨村逐户地访问当地农民和学生。八天后,张志勇回到上海。又是八天后,他带着电脑、摄像机、刻录机、传真机等新玩意和大批的书籍,还有他年仅6岁的儿子,再次来到这里。很快,在朱老先生的协助下,“考亭科教五峰新私塾”挂牌成立了。新私塾的课程设置融古达今,开设了《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课程,同时加入了当代教育新内容。前来学习的既有学龄前儿童和在校学生,也有未考取初、高中的学生。就在他的首批18位学生中,已有5位被北京文史研究院录用,还有的成了摄影师、医师,也有的成了厨师。英国bbc广播公司、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30多家中外媒体,对他的新私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全国各地的热心人也纷纷写来热情洋溢的来信,对他办新私塾给予了高度赞扬。

这位敢为人先的年轻人的目标,是在“五峰新私塾”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将这种教育模式以“连锁私塾”的形式向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同时针对现代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索更多个性化教育的经验。他怀揣着一个梦想,要将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私塾教育的精华揉合到现代教育中去,不让它因为五峰老私塾的封馆弃教而消失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私塾,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为人父母,实际上就是重新做人。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天起,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不仅让你体验到生命成长的过程,还为你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提供了良好的机缘。每一个成年人在回首自己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留有某种缺憾,而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尽其所能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某些缺憾。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他们世代务农,儿时家境贫寒,没有进过任何学堂,没有念过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qci4fmtt4ncj33s2bw8iiwn479cv018e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