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选A。题干材料“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故选A项。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D项错误。
2.(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其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
3.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1
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中“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须联系,故D项错误。
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射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从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
5.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西周 战国 农业措施 休耕制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明清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解析:选D。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
6.(2020·广东江门调研)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
2
禁捕青蛙 “桑基鱼塘” 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 )
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 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 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题目中“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不相符,故D项错误。
7.(2020·福建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工匠比较普遍,但是官府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
8.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解析:选B。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该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故D项错误。
9.(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下表反映了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年代 天宝十三载 (七五四) 天宝十四载 (七五五) 乾元三年
不课户 3 888 504 不课口 45 218 480 课户 5 301 040 课口 7 662 800 3 565 501 1 174 529 44 700 988 14 619 587 5 349 280 758 582 8 208 320 2 370 799 3
(七六○)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
解析:选A。根据表格可知,公元755年以后,国家控制的课役户口数在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这说明政局的动荡影响了赋税的征收,故A项正确。
10.(2020·山东济南期末)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选C。针对题干中“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对土地买卖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C项。
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解析:选B。由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据土地所有权分享矿山收益,且这一收益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
12.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未涉及农业的其他方面,排除A项;双季稻一年两熟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两次种植,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
13.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时代 汉(元始二年,
北方户数 965万 南方户数 111万 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10.3 4
公元2年) 唐(天宝元年, 742年) 宋(元丰三年, 1080年) 明(隆庆六年, 1572年) 493万 257万 34.3 459万 830万 64.4 344万 650万 65.4 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汉至明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过半,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项。
14.(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解析:选D。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动既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也体现了政治中心由西安向北京的转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做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在封建社会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下,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内在紧张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当人口超过农业生产能力的极限时,劳动力不仅无法带来财富,还会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短缺造成相对过剩人口。人地紧张引发的阶级矛盾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冲突,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以人地矛盾为内涵的阶级冲突的表面化和激烈化。这种冲突的结果一方面是改朝换代式的政权更迭;另一方面是由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和相对缓解了的人地关系。范文澜先生把人口的波段变化视为朝代的波段、政治的波段,用人口的增减说明古代朝代的盛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