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财政学 第七版 陈共 简答题 论述题 选择题 超强总结 复习必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2)梯度渐进论,也称内外因素论。皮考克与威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3)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官僚行为增长论。这里官僚特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部门的代理人集团。官僚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目标,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制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

4、试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并简略说明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将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并由政府支配使用,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国家要考虑如何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产生了一个效益评价问题。当然,只有当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通常说,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谓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有: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效益可用货币衡量的投资支出。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最低费用选择法: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另一种方法,适用于不能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的支出效益。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再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各方案所需的费用(现值),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除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公共定价法:,由于政府提供大量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也涉及到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说是所谓的公共定价。由此可见,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财政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适当选择定价方法。

5、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 按经济性质分类或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16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难以换算。由于以上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途径。(J3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险税。第二,要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值。有必要培育和发展长期融资市场,促使居民长期储蓄向投资转化。

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运行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在进一步完善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1、 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

收入水平较低,要害还在于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比较低,保障水平过高,将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加重政府的负担。

2、 起点宜低不宜高。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是呈刚性增长趋势,起点一旦确立,只会升不会降。

3、 实行“两个挂钩”,重视资金的营运。从长远看,养老金的变动要同工资增长和价格指数挂钩,即所谓指数化,同

时采取可靠的形式运营积累下来的基金,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建立防止保障基金贬值的屏障。 4、 加快制定和出台社会保障法,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5、 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强社会保障收支的管理。 1、 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它所以能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

(1)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一般说来,价格的高低能够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这一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财政补贴既然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政府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来运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财政补贴既然是一种调节手段,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反而出现消极作用。

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对于财政补贴制度的治理整顿,通过压缩财政补贴,采取适当的归并和取消措施。归并的意思是将某些财政补贴并入其他分配范畴中。取消的意思是将目前相当一部分财政补贴取消,并配合其他改革措施。 8、如何理解税收支出概念,并论述税收支出的作用?

答:(1)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7

第一,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税收支出明显带有财政补贴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等。这类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税收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此。

(3)税收支出的形式。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4)税收支出与其他政府支出一样,必须经过国家预算控制程序方可实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帐户以及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9、分析制约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因素,它们的规模怎样才是适度的。

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主要有: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因而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绝对规范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监督。我国第九届人大决定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为控制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带来契机并提供前提条件。

国防费:国防支出增幅及其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波动,显然与国际局势密切相关。国际形势紧张,军费支出则会增加,国际局势缓和,军费支出则会相对减少。

关于国防费的合理规模,理论界提出了“计划—方案—预算”制度。为国防预算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则。

10、分析和判断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J13)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从我国自身的纵向比较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而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则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从以上分析看,我国财政收支(指预算部分)的增长变化存在两种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预算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要,预算外开支导致国家财政不断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可以预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随着经济秩序的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停止下降并缓慢回升,从数据来看,1996年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对财政收入规模制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价格。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作用?(简答)

答: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就大(税率不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长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12、分析和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即制约](L10)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

GDP分配格局的变化是国民经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8

(1)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并略有回升。

(2)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制度外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

13、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与J14同) 14、试论税收的中性原则和税收的调节作用。(J18)

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税收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的“中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1)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15、试论所得课税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所得税就是对所有以所得额 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所得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 税负相对公平。纯收入,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所得税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照顾

低收入者,不影响基本生活。

2、 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

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够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

3、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应有的权益,需要利用所得税,来参与纳税人跨国所

得的分配,维护本国利益。

4、 课税的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税源可靠,并且灵活调整。

所得税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所得税的后两种功能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并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所得税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它通过累进课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和企业之间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减税免税对特殊困难的纳税人给以种种照顾,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所得税也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16、试论国债的功能。(与J21同)

17、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如何控制国债的规模?

答:(1)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第二,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2)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3)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19

第一,国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

第三,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 18、试析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控制和管理?

答:全面的预算体制改革以来,预算外资金的增长过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现状是: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第二预算”。(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同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资金严重分散。(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比重加大。(4)由于管理不严,财政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资金,化公有为私有等现象的滋长。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

国务院于1996年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系统地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一些配套文件,增加了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归纳起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新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第二,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1996年起,将13项凭借政府权利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约1500亿元)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

第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第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缴入财政专户,支出由各部门和各单位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专户核拨资金。

第五,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首先,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其次,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再次,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最后,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

19、论述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J29)

答:(1)1994年税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2)税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调整税种布局,确定合理税率,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为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创造条件。

第二,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主要是统一企业所得税,完善流转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设置税种和税率,并使各类企业之间的税负大体公平,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第三,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简化、规范税制。主要是取消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的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

第六,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既不增加企业总体税负,又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一些地方、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的利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税制改革理应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的调整。

第七,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3)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第二,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

20

财政学 第七版 陈共 简答题 论述题 选择题 超强总结 复习必备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n6n9vcmo44p5c1brj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